層遞,是把要表達的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輕重、遠近等不同程度逐層排列的寫法。層遞是漢語傳統的修辭格之一;層遞又叫漸層,遞進。根據事物的邏輯關系,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的短語、句子、段落表達在數量、程度、范圍等輕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層層遞增或遞減的一種修辭技巧。
層遞修辭的最主要作用,是一種順著文句所形成的層次感,讓主題概念層層逼出,讓事理說服力得以深化,語言之感染力得以深切,也可藉由上下語義脈絡的連貫一致、規律變化,使表述的重點內涵能安置在最妥當之處,方便讀者理解記憶。
層遞分為遞增式和遞減式兩類。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遞增式。遞增就是指按照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少到多、由近到遠、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等順序排列的層遞。例如《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段古文先是闡述好的天時比不上占有優勢地形重要,再闡述占有優勢地形比不上人民團結重要。并通過舉例,層層深入地論述了人民團結的重要性。這種依照程度的重要性由輕到重排列的句子,就是遞升層遞手法。又如蔣捷《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按照“少年”“壯年”“老年”這一人生的發展順序抒寫了作者不同時期聽雨的感受:少年不諳世事,故聽雨歌樓蜜意柔情;壯年感時傷世,故聽雨客舟悲憤難抑;老年飽經風霜,故聽雨僧廬遁世不驚。這可說是詞人對自己一生經歷形象化的概括總結。
(2)遞減式。遞減就是指按照由大到小、由重到輕、由多到少、由遠及近、由深及淺、由高到低等順序排列的層遞。例如孫臏《孫子兵法》):“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在“用兵之法”的地位上,孫子闡述了“破全國”、“破全軍”、“破全旅”、“破全卒”、“破全伍”,依照由大到小的、由多到少的比例進行論說,所以是遞降層遞。又如《戰國策·齊策》):“齊王使使者問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在趙威后看來,年歲、百姓比君主更重要,她從收成問到百姓,再到君主,是由重要的問到次要的,由大的問到小的,所以是遞降層遞。
上一篇:什么是比喻
下一篇:什么是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