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與人訟,來問是非,陽明曰:“待汝數日后,心平氣和,當為汝說。”后數日,其人曰:“弟子此時心平氣和,愿賜教。”陽明曰:“既是心平氣和了,又教什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一九
[述要] 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的朋友與人打官司,來請王論是非。王說:“你現在比較激動,等幾天你心平氣和了,我再與你談這件事。”幾天后,那人又來找王說:“弟子現在已經心平氣和了,請你賜教。”王說:“既然已經心平氣和,還要我教什么?”
[事主檔案] 王守仁(1472—1529) 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嘗筑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后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初習程朱理學與佛學,后轉陸九淵心學,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學說,把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認為為學“惟求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于兒童教育方面,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上一篇:《得唐人小說三昧 蒲松齡》
下一篇:《必藥園無疑 丁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