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統初,許魯齋應召赴都日,道謁劉靜修先生。靜修言:“公一聘而起,無乃太速?”許答曰:“不如此則道不行。”后至元中,征靜修至,以為贊善大夫,未幾辭去。及召為翰林學士,復以疾辭。或問之,答曰:“不如此則道不尊。” ○明·何良俊《語林》卷五
[述要] 中統初年,許衡(號魯齋)應征召赴京都,順道拜訪劉因(號靜修)。劉說:“您一受到征聘就馬上出仕,恐怕太快了吧?”許說:“不這么辦,我們儒家道統就不能行于天下。”后來在至元年間,朝廷征召劉,授贊善大夫,沒多久,劉就辭官回鄉。朝廷后又征召他為翰林學士,他又托病不往。有人問緣故,劉說:“不這么辦,我們儒家的道統就顯不出尊貴。”
[事主檔案] 許衡(1209—1281) 宋元之際學者。字仲平,號魯齋。河內(今河南沁陽)人。與姚樞、竇默等講程朱理學。元世祖即位后,為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主持元初國學,以儒家六藝為國學內容,對漢、蒙文化融合和交流,起過一定作用。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著有《魯齋遺書》等。
劉因(1249—1293) 宋元之際學者。字夢吉,號靜修。雄州容城(今屬河北)人。元世祖詔征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未幾即辭歸。工詩詞,多傷時感事之作。著作有《靜修集》。
上一篇:《逢人說項 項斯 楊敬之》
下一篇:《郵亭一夜 陶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