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鑒賞
(節自 《越世家》)
朱公居陶①,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朱公曰: “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②,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 “家有長子,曰家督③。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 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 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 “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百金④。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藿⑤。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 “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⑥,然以廉直聞于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 “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后復歸,勿動。” 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⑦,此則害于楚。楚王素信莊生,曰: “今為奈何?” 莊生曰: “獨以德為,可以除之。” 楚王曰: “生休矣,寡人將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⑧。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 “王且赦⑨。” 曰: “何以也?” 曰: “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 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 “若不去邪?” 長男曰: “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 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 “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 “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 楚王大怒曰: “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 “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譯文】 朱公居住在定陶 (今山東定陶縣) 時,生下了小兒子。到小兒子長成壯年時,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因殺人被囚禁在楚國。朱公說: “殺人而死罪是罪有應得。但是,我聽說,擁有千金資產之家的兒子是不能死在街市上的。” 便告知小兒子,要他去看望二兒子。于是裝上黃金二萬四千兩,將其置放于一褐色器物中,載于一駕牛車上,并派遣他的小兒子押運。朱公的大兒子堅決要求去,朱公不聽他的。大兒子說: “家中有長子,就叫家督 (督理家事),目前弟弟有罪在身,你不派我,而派小弟去,這是我沒本事。” 想要自殺。他的母親為他辯護道: “現在派小兒子去,不一定就能使二兒子生還。而你卻先白白傷了大兒子,這怎么好呢?” 朱公別無他法,只好派長子去。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從前要好的朋友莊生,并吩咐道: “你到了地點,就把這千金放在莊生家,任憑他怎么去處理,千萬別與他發生爭執。”
朱公長子出發時,他還拿了私積資金好幾百準備去打點。到了楚國,得知莊生家住在距城郭很近的地方,那兒野草叢生。走到他家門口,得見其家很貧窮。然而,朱公長子還是遵照其父的吩咐,送上書信和金錢。莊生說: “你可盡快回去罷,不要留在這里。即便你弟弟出來,也不要追究其中的原因。” 朱公長子離開莊生家,他沒有經過莊生同意而私自留在了楚國,把他私下帶來的金錢拿去送給楚國掌管事務的貴人。
莊生雖然是居住在十分貧窮的小巷門戶里,然而他廉潔正直的名聲是聞名全國的。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師一般地尊敬他。至于朱公送的金錢,他也不是有意要接受,是打算事成之后,將其金錢歸還朱公,以表示其誠信。所以金錢一送到,他就對其妻說: “這是朱公的金錢,就像有病不能長住,日后是要歸還的,不要動它。” 而朱公的長子是不知莊生用意的,認為這金錢送他多少都是無特殊效果的。莊生趁機會入宮見楚王,對楚王說,某星宿在某處,這是對楚國有害的。楚王素來相信莊生,便說: “現在怎么辦才好呢?”莊生說:“只有用恩德,才可免除其害。”楚王說: “你不要說了! 我正打算去辦這事。”楚王便派使者封閉了三錢的府庫。楚貴人驚喜地將此事告訴朱公長子說: “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朱公的大兒子問道: “如何見得呢?”貴人說: “每逢楚王赦免犯人,經常是先封閉三錢之庫。昨天傍晚,楚王已派使者封閉了三錢之庫。” 朱公長子認為,楚王本來要行大赦,二弟理所當然會被放出來。把那些貴重的金錢白白送給莊生,一點用處也沒有。于是,他又去與莊生相見。莊生吃驚地問道:“你怎么還沒回去?”朱公長子說: “我還沒回去,當初是為我弟弟的事來見你,現在我弟弟的事楚王已議定自然赦免,所以,我再來辭謝。”莊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錢。便說: “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罷!”朱公的大兒子就到屋里拿了金子走了,還獨自高興得不得了。
莊生因被朱公兒子作弄,感到十分羞愧。便再進宮見楚王,對楚王說: “我前些天說某星的事,你打算用修德的方式去報答他。今天我出門去,外面的人都說,陶地的富豪之人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許多金錢賄賂你手下的人,所以你的大赦并不是憐憫楚國百姓,而是為朱公的兒子開脫罪責。”楚王大怒,說: “我雖然沒有什么德可言,怎么會為了朱公兒子的緣故,而施恩惠呢?”便命令先殺了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發赦免令。朱公的長子只能帶了他弟弟的死尸,扶喪而歸。
到了家里,他的母親和同鄉人都十分悲哀,只有朱公一人笑著說: “我本來就知道他必然要弄死他弟弟的。他并不是不愛他弟弟,而實在是不能忍心舍掉錢財。他打小與我住一塊,親見我謀生的艱難困苦,所以對錢財的舍棄十分看重。至于小兒子,他一出生就見我很富有。他乘的車很堅固,騎的馬都是良馬,經常外出逐獵。怎么知道財產是從哪來的,所以他輕而易舉地揮霍掉錢財,而不覺得可惜。我這之前所以打算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的緣故。然而長子不能舍財,所以終究殺了他弟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說實在的,我本來是日夜盼望他帶喪歸來的。”
【鑒賞】 常言道: 知子莫如父,本文記敘的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的故事,就證明了這一真理。
事件的緣起。陶朱公的二兒子因殺人被囚于楚,犯了死罪。但因有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的不成文的說法,陶朱公便遣小兒子帶上黃金千鎰去探視。此時,長子堅持請行,并以死相威脅; 其母也為他說情,陶朱公沒法,只好讓他去。并修書一封,要大兒子去拜見好友莊生,吩咐把書信及黃金留在莊生家,任其處置。
事件的發展。陶朱公長子到楚拜見莊生后,不聽勸告,私留楚地,并將私帶的金錢去打點楚國執事的貴人。后經莊生以星相之說要楚王修德施惠,楚王準備大赦天下時,陶朱公長子從楚貴人處得知這一消息,以為是楚王的本意,非莊生之力,大量黃金白送了。其實,莊生是以廉潔聞名的長者,暫收其金是為了答應幫忙,讓其放心,待事成之后要歸還的。陶朱公的長子不解其意,便去莊生家索回金錢。
事件的結局。陶朱公長子的這一舉動極大地傷害了莊生,認為是被陶朱公的長子羞辱和作弄了。于是進宮,他借路人之語激起楚王的憤怒,先殺陶朱公的兒子,然后再大赦天下。陶朱公的長子只好扶喪歸家。在這一事件中,充分表現了陶朱公長子吝金、愛財的守財奴本性,以致傷害了別人,也害殺了自己本想救出的弟弟。
對這事件的看法,只有陶朱公與其它人不同,不僅不悲哀,還笑著說,這是他早就預料到的。他之所以原先決定小兒子去,就是因為小兒子從小過的是豪華生活,不覺得錢財可惜; 而大兒子從小和他一起,親歷謀生的艱難困苦,十分看重錢財。所以,事出有因,不必悲傷。陶朱公的知子善用、寬厚大度的特性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從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 的事件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珍惜錢財、不任意揮霍錢財是好的,但需要用錢財的時候必須要用,所謂有所舍才有所得。從文章寫作來看,全文語言簡潔,記事清晰,在 “對話” 中交代事件的發展與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準確而貼切。
注釋
①朱公: 即陶朱公,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②溢: 通“鎰”。當時的錢幣單位,二十四兩為鎰。③家督: 即長子,因長子有督理家事的緣故,故稱家督。④赍 (ji): 攜帶。⑤負郭: 距城郭很近。藜藿: 野草叢生。⑥閻: 巷里的門。⑦星宿: 我國古代對星座的稱謂,共分二十八宿。⑧三錢: 本指夏商周對錢幣所分的三等,赤、白、黃。黃為上,白次之,赤為下。這里指錢庫。⑨赦: 減輕或免除對罪犯的刑罰。
上一篇:《史記·齊桓公用管仲稱霸天下》鑒賞
下一篇:《史記·觸龍說趙太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