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荊軻悲歌
典源出處 《戰國策·燕策三》:荊軻受燕太子丹重托,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 (zhi) 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史記·刺客列傳》 亦載。《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注引《列士傳》 曰:“荊軻發后,太子相氣,見白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漢書·鄒陽傳》應劭注:“燕太子丹質于秦,始皇遇之無禮,丹亡去,厚養荊軻,令西刺秦王。精誠感天,白虹為之貫日也。”
釋義用法 戰國時荊軻受燕太子丹重托,懷必死之心,西入秦國去刺殺秦王。臨行前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送行,荊軻慷慨悲歌,表達了自己以死相報的壯心。后以此典表現義士慷慨悲壯、視死如歸的情懷; 或用以描寫蒼涼、別離的氛圍。
用典形式
【日貫虹】 唐·李白:“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貫虹。”
【發沖冠】 唐·賈島:“嬴氏歸山陵已掘,聲聲猶帶發沖冠。”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發上沖冠。”
【吐長虹】 宋·陳師道:“不應埋直氣,會見吐長虹。”
【易水別】 唐·李白:“恥作易水別,臨歧淚滂沱。”清·黃景仁:“從來易水難為別,除卻江南不算春。”
【易水寒】 唐·李益:“歌出易水寒,琴下雍門淚。”清·王崇簡:“西風欲訴明妃怨,千載空歌易水寒。”
【易水歌】 唐·駱賓王:“白雪梁山曲,寒風易水歌。”
【燕丹客】 唐·駱賓王:“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長號易水】 唐·李白:“荊卿一去后,壯士多摧殘。長號易水上,為我揚波瀾。”
【長虹貫日】 南朝陳·陽縉:“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
【白虹貫日】 三國 ·曹操:“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唐·沈彬:“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
【白袷易水】 清 ·顧祖禹:“赭衣天地驪山道,白袷親朋易水秋。”
【壯士悲歌】 元·趙文:“易水風寒,壯士悲歌,關山萬里離別。”
【易水蕭蕭】 宋·辛棄疾:“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貫日長虹】 清·曹貞吉:“貫日長虹,繞身銅柱,無意留秦劫。”
【寒風易水】 宋·楊億:“寒風易水已成悲,亡國何人見黍離。”
【精貫白虹】 唐·駱賓王:“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清·沈磐:“精貫白虹隨落日,魂歸丹陛起悲風。”
【燕歌易酒】 清·朱彝尊:“玉驄嘶,須把青絲罥他住。燕歌易酒,莫辭今夕離亭聚。”
【無氣成長虹】 清·丘逢甲:“威加海內猛士盡,貫日無氣成長虹。”
【衣冠此日霜】 清·袁枚:“英雄祖餞當年淚,過客衣冠此日霜。”
【壯士沖冠發】 清·曹貞吉:“落日蒼涼,羽聲慷慨,壯士沖冠發。”
【壯氣驚寒水】 唐·駱賓王:“溫輝凌愛日,壯氣驚寒水。”
【送客白衣冠】 清·李載:“笑我從軍紅抹額,憐君送客白衣冠。”
【寒水送荊軻】 北周·庾信:“秋風蘇武別,寒水送荊軻。”
上一篇:詩詞典故《良醫三折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葵藿傾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