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意格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三:“詩最爭意格。詞氣富健矣,格不清高,可作而不可示人;格調清高矣,意不精深,可示人而不可傳遠。有以意格為腐談者,中其所短故耶?”古人作詩重視煉意,肯定“以意為主”,又重視詩歌格調高古雅正。“意格”說集二者為一,強調作詩尊意尚格。“詞氣富健”是詩人從事創作必需具備的條件,這一點沒有爭議。可是講意格卻被一些人視為“腐談”,遭到輕視,潘德輿對此表示不滿。格是詩歌一定的體制規格。潘德輿以“清高”言格,是以清雅高古為詩歌體格的規范。他有時說,意是求“情理之正”(卷四),有時又說:“‘理’即‘意’之托始,‘想’即‘意’之別名。”(卷八)合而言之,意指詩人立意構思和詩歌作品的旨義。而潘德輿對這種意義又有特定的質的規定:從內容方面說,意謂符合儒家思想的精神意識;從構思立想方面說,又指構想寄托精嚴深刻。潘德輿對意格的解釋帶有較深濃的尚雅崇儒色彩,反映出他詩學觀點的正統性,有其不足之處。但是他強調意、格作為詩歌有機構成因素必須受到詩人重視,這對促使詩人注重詩意的鑄煉和追求詩格的完美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后來林昌彝提出:“詩之要有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趣以臻其妙。”(《海天琴思錄》卷一)于意、格外,再加以妙趣,則是對潘德輿“意格”說的補充和完善。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忠雅堂詩詞全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愚庵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