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翁
春月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彩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動、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
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里。
【注釋】竿旗:一竿一竿的旗幟。穿市:在街道上穿行。習習:塵土飛揚的樣子。蓮步底:美人走過之處。彩鸞:吳彩鸞,仙女名。此處指出游的美人。金吾:執金吾,古代在京城執行治安任務的軍人。“甚輦路”二句:為什么路上的喧鬧靜止下來了呢?原來是聽到了女子美妙的歌聲。念奴,唐天寶時名歌女。沙河:錢塘南五里的沙河塘,宋時居民甚盛,碧瓦紅檐,歌管不絕。多麗:十分美麗。月浸葡萄十里:月光瀉在十里西湖上,現出葡萄般的深綠色。燈前擁髻:在燈前托起發髻,愁苦的樣子。鮫珠:指眼淚。親見《霓裳》:意謂當時親眼見到過京城歌舞升平的景象。《霓裳》,樂曲名,即唐玄宗時的《霓裳羽衣曲》。
【鑒賞】這首詞作于宋亡之后,是劉辰翁晚年的作品。作者此時已是風燭殘年,他用沉重的語言、富有歷史滄桑感的筆觸,抒寫了復國無望的悲涼。
詞分三疊。首疊極寫月夜春城的繁華景象,有聲有色。起句即寫“紅妝春騎”月下過市,人影簇簇。而“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更寫了歌舞輕盈的妙姿,是色的飄動。“簫聲斷”二句,寫歌聲暫歇,相邀結伴,深夜醉歸的情景。“甚輦路”二句陡轉,這里鬧音剛止,那兒歌聲又起,是聲的起落。詞人在這里所描寫的繁盛景況是太平盛世時候而不是眼下,是通過想象勾勒出來的。由于作者對往日的繁華充滿眷戀之情,故寫得十分真切,宛如就在眼前。
中疊承接上疊的歌唱舞姿而來,以父兄回憶往事發端,接著再鋪寫具體事物。“抱銅仙、清淚如水”,寫北宋末年國土淪喪,作為國家象征的金銅仙人垂淚而北,用金銅仙人辭漢落淚典故抒寫國破之痛。緊接以“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動、散紅光成綺”,說噩夢過后,南宋雖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但首都杭城經過數年經營恢復,又成為一座繁華的大都市。“月浸葡萄十里”以下,寫十里西湖,每到燈夕,也是游人如織,笙歌鼎沸。
末疊回到當今,“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說的是江山易主了,兒童們卻不知亡國之恨,過去的繁華美好只能殘存在人們的記憶傳說中。“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虛實兼指,令人沉思。“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燈前人落淚,是因為過去的美好難再。“便當日親見”以下,意謂故國的繁華如在天上,自己卻是在實實在在的人間,若想追尋昔日繁盛,除非是在夢境之中。“夢里”兩字顯得尤其沉痛,表達出作者內心極度的哀傷。
這首詞在藝術風格上呈現出多樣性,首疊由于是回憶太平盛世,所以詞語濃麗,鏤金錯彩;中疊寫南宋偏安,雖然顯出淡淡的哀愁,但總體上仍是清麗多姿;末疊則用語黯然,如泣如訴。三疊讀完,讀者的腦海里自然會映現三幅截然不同的畫面。這三幅畫面展現了宋王朝由盛到衰的全景,也正是這三幅畫面,給作者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上一篇:潘希白《大有·九日》鑒賞
下一篇:渡江云·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