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及其《張子正蒙注》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人,字而農,號姜齋,因晚年隱居于湖南衡陽縣金蘭鄉的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王敔《大行府君行述》說:“船山府君,諱夫之,字而農,別號姜齋;中歲稱一瓠道人,更名壺;晚歲仍用舊名。居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自為之記。蒸湘人士莫傳其學;間有就而問字者,稱為船山先生?!?/p>
王夫之一生經歷坎坷,少年時代勤奮好學,青年時代、中年時代精忠報國,40多歲以后歸隱故鄉,繼續用筆從事斗爭。在他一生中,“抱劉越石之孤憤”的政治抱負和“希張橫渠之正學”的學術追求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二者同時進行,另一方面他的學術追求也為其政治抱負服務。他早年熱衷于結社,參加了“行社”“匡社”、文會以及“文社”,具有朦朧的憂時憤世特點;中年投身于抗清斗爭,體現了大無畏精神;晚年躊躇滿志,不阿權貴,拒絕給吳三桂寫《勸進表》,體現了大義凜然的個人氣節。王夫之著述極多,傳世達95種,380余卷,還有佚著大約26種。這些著作,主要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詩廣傳》《思問錄》《老子衍》《莊子通》《相宗絡索》《黃書》《噩夢》《續春秋左氏傳博議》《春秋世論》《讀通鑒論》《宋論》等,涉及經、史、子、集各個方面。
在這些著作中,《張子正蒙注》比較重要,共9卷,康熙十四年(1685)孟春成書,是王夫之67歲時的作品。該書是王夫之精心撰寫的最重要哲學著作。《張子正蒙注》的版本比較多。較早的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衡陽劉氏抄本、清康熙年間王牧在湘西草堂刻的《王船山先生書集五種》本,世稱湘西草堂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衡陽學署補刻的《船山遺書子集》本;又有清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刻于金陵的《船山遺書》本;清光緒十三年(1887)湖南衡陽船山書院《船山遺書》增補刻本。民國以后,有1932年至1934年《船山學報》第一至第六期連載的石廣權詮言本和1933年上海太平洋書局《船山遺書》排印本。新中國成立以后,古籍出版社于1956年據太平洋書局本出了標點排印本;1975年中華書局簡化字標點本;1982年至1996年岳麓書社出版了《船山全書》本。
上一篇:清代考據學與戴震
下一篇:王陽明與《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