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新德國電影
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發源于1962年的奧伯豪森第八屆西德短片電影節。在這個電影節上,26位青年電影導演、編劇和演員針對當時的西德電影狀況聯名發表了 《奧伯豪森宣言》。西德的電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廢墟上發展起來的,到5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的騰飛,電影文化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影片產量和票房收入都曾達到創紀錄水平,但幾乎全是娛樂片或從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內容回避歷史、逃避現實,藝術貧乏單調。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德電影便陷入了嚴重危機,甚至到了連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都評不出、國際電影節也沒有資格參加的地步。因而,《宣言》明確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并“從陳規陋習、商業伙件和某些利益集團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以創立新的德國電影,他們表示“準備同舟共濟,一起承擔經濟風險”,斷言“德國電影的未來在于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在宣言上簽名的這批青年人都只拍攝過短片,絕大多數在國外不為人知,其中只有亞歷山大·克魯格以見習導演的身份參加過著名導演弗里茨·朗格《印度墓碑》一片的拍攝工作。他是這個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
這個電影運動起初叫“德國青年電影”,經過多年的實踐和不斷的斗爭以及相應的國家電影資助,由弱到強,終于動搖了傳統電影的根基,成了西德電影的主流,改稱為“新德國電影”,新德國電影之“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從時間上看,它是60年代才產生的;內容上有別于因循守舊的傳統電影,敢于探討德國黑暗的過去和揭露當今現實的矛盾和不公正現象; 其成員當時幾乎全是30歲以下的青年電影導演; 在藝術風格上完全擯棄了數十年以來的陳規舊套而代之以新的獨特的表現手法。
新德國電影運動開始后的頭三年,由于缺乏資金,只拍出一部影片而且成績平平。1965年,克魯格在聯邦參議院的院外游說中獲得成功,爭取到政府的資助,并在聯邦內政部電影質量促進會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設立了“青年電影基金”,資助青年導演拍片。1965到1967年,在該委員會資助下拍出的影片達20部,其中克魯格的 《向昨天告別》(1966)、彼得·沙莫尼的《狐貍禁獵期》 (1966) 和福爾克爾·施隆多夫的《少年托萊斯的迷亂》 (1966) 等影片在一些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使運動的聲名大震,形成了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初期的新德國電影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陷入經濟危機,運動變得無所作為。
1975年,運動出現第二次高潮,其經濟原因是: 政府對電影資助法作了修改,變得有利于青年導演; 電視機構開始資助青年導演拍片; 1971年以后成立了自助性的電影制作和發行機構,如“作家電影出版社”和“新德國故事片制片人工作協會”; 美國大發行公司愿意進行合作。但更重要的是這個運動出現了人才,如賴納·法斯賓德、維爾納·赫爾措格和維姆·文德斯這些藝術上富有特色的導演。他們的影片,如法斯賓德的 《恐懼吞噬靈魂》 (1973)、《艾菲·布里斯特》 (1974),赫爾措格的《阿吉爾,上帝的憤怒》 (1972)、《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施隆多夫的 《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 布魯姆》(1975),文德斯的《阿麗絲在城市》 (1973)、《錯誤的舉動》(1974),都在國際上獲得了聲譽,使運動資助人產生了信心。然而,這些青年導演的影片在國內仍不受歡迎,使運動的第二次高潮迅即歸于沉寂狀態。
1979年,運動再次復興,這次是得力于法斯賓德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 (1978) 和施隆多夫的《鐵皮鼓》 (1979)等影片在國內外獲得的巨大成功,這使新德國電影終于擺脫了國際上得獎、國內不賣座的局面。自1979年以來,運動的聲勢更加壯大。如今,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等電影運動早已成為歷史陳跡的時候,唯有新德國電影仍保持著蓬勃的生機,仍有強勁的發展勢頭。實際上,新德國電影已經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它在人們心目中也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被用以指稱所有新崛起的、具有各自的藝術特色的青年導演的電影作品。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新浪潮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符碼,電影次符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