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派,是產生于漢末建安年間(196—220)的一個詩文流派。建安,是東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建安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矛盾尖銳、分裂動蕩的時期,也是“俊才云蒸”、作家輩出,思想活躍、“詩章大盛”的時期。人們稱這段時期的文學,叫建安文學。它是漢末魏初文學,是在兩漢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時間上不只限于建安存在的二十五年,大致包括了董卓之亂(從公元190年開始)到曹魏黃初、太和(220—233)這一段時間。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曹操在北方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全國許多賢才收羅到自己周圍,形成了以鄴(今河北省臨漳縣)下為中心的建安派。這一流派除了包括“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劉楨),還包括禰衡、繁(po婆)欽、應璩、楊修、吳質、路粹、丁儀、丁訥、邯鄲淳、杜摯、左延年、繆襲和蔡琰等,“蓋將百計”(見鐘嶸《詩品序》),其中以“三曹”、“七子”和蔡琰為代表。建安派的詩歌成就最大,他們使文人五言詩更成熟和繁榮,為七言詩奠定了基礎。該派的創作有以下一些共同點:
一、繼承了《詩經》、《楚辭》和漢代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以五、七言詩為主要創作形式,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真率地表達了人民要求天下統一、太平盛世的理想,對飽受亂離之苦的百姓深懷同情之心。
二、情感悲涼激昂、格調清遠嚴峻、言辭剛健明快,形成了“慷慨以任氣”的獨特風格,即所謂“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
三、善于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從多方面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以寄寓思想、抒發感情,做到了情采并茂、文質相稱。
四、愛用漢樂府舊調舊題寫新的時代內容,通俗、質樸,富有民歌風味。
五、散文和辭賦趨于清新、活潑,抒情氣氛加濃。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這就是建安派的創作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建安派的開創者和領袖是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原姓夏侯,其父夏侯嵩(曹嵩)為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就改姓曹。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許縣,他當上丞相,獨攬漢政,“挾天子以令諸侯”,“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后又進位魏公,進爵魏王。他既是漢末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詩人。他一方面憑借自己的政治地位保護和網羅了一批作家,一面提倡文學上的新風(倡導“建安風骨”),同時以自己富有創造性的詩文去開創一代文風,造成了建安文學“彬彬之盛”(見鐘嶸《詩品》)的局面。
曹操的詩歌現存二十三首,全是樂府歌辭,內容大多表現了他對現實的看法和態度,其中有些記述時事的詩歌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如《薤露行》:敘述了董卓焚掠洛陽、禍國殃民的歷史事實,描寫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生活慘境,表達了詩人對東漢統治者任用非人以致奸臣誤國的極大憤慨,同時也寄托了詩人想要平亂安邦的抱負。又如他的《蒿里行》:反映了漢獻帝初平元年(190)關東各州郡聯合起兵討伐董卓的歷史事實。詩人對聯軍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使生產遭受破壞、百姓遭受戰禍的悲慘景象作了真實形象的描寫,并對民間疾苦表示了傷時憫亂的同情,對戰亂制造者發出了強烈的譴責。由于寫得真實感人,受到明人鐘惺的高度評價:“漢末實錄,真史詩也。”(見《古詩歸》)
曹操的《苦寒行》、《卻東西門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末動亂中軍旅征戍生活的痛苦,前篇描寫山路行軍的艱苦,后者抒發征夫懷鄉之情,都是詩人戰爭生活的真實體驗和寫照,讀來如歷其境,深切感人。
曹操那些抒情言志的詩篇最能體現他的悲涼慷慨的特色。代表作有《短歌行·對酒當歌》和《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請看前者的開頭: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即使在曹操的寫景詩中,也充滿悲涼慷慨的浩然之氣,如《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對滄海壯闊景象作了大開大合的生動描繪,既表現了作者囊括宇宙的寬廣胸襟,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雄渾的氣質。
曹操的詩歌富有創新精神。他都是沿用樂府舊調舊題抒寫時事,在形式上比較解放。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一種雜言體的挽歌,他卻改為五言體,并用以“憫時悼亂”;又如兩漢文人已很少寫的四言詩,卻在他的筆下得到“復興”:他不僅吸取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還脫掉了風雅的舊套,對嵇康、陶淵明等影響很大。再如,他的雜言詩(見《對酒》)句式長短參差,采用質樸的口語,是典型的“以文為詩”。在藝術上,他的詩喜歡借用古籍中的現成詞句,語言古樸,直抒心志,風格悲涼沉雄、清峻豪壯,在建安時代自成一家。由于他的開創和影響,使運用古題寫時事成為建安派詩人的共同風氣,還使寫詩用典成為后代文人的習氣。
曹操的散文和詩一樣,也富有創新精神。盡管大多是“令”、“表”、“書”之類臣僚日常應用文,文學色彩不濃,但卻反映了曹操一生的思想言論、性格風貌。現存一百四十多篇,其中著名的有《求賢令》、《述志令》、《求逸才令》、《借貸令》、《抑兼并令》等等,大都只有幾十字到百余字。這些文章在思想上不受儒家傳統的約束,形式上脫去典雅的風氣,往往信筆直抒胸臆、直言事理,不加雕飾,語言簡約嚴明、自然流暢、條理清楚。如《讓縣自明本志令》,這篇千字文(算最長的)坦率地抒寫了他一生的心事和志向,充滿自信地回駁了政敵的攻擊,全篇通脫大方,毫無忸怩之態,一掃無病呻吟的文風,因而魯迅曾經稱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繼曹操之后,建安派的領袖是曹丕。曹丕(187—226),字子桓。他是曹操的次子,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后,他繼承父業為丞相、魏王。不久就篡漢自立為魏文帝,年號黃初,在位七年多,政治上向往漢文帝式的“無為而治”。他博覽群書,富有文才,“好文學),以著述為務”,“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見《魏志》)認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見《典論·論文》,“惟有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編籍”。因此,當時鄴下的文士,都以之為中心,紛紛致力于著述和創作。這對于促進建安派的發展壯大和建安文學的繁榮興旺,起了積極的作用。
曹丕現存詩歌四十四首,半為樂府,半為徒詩。他的詩以五言為主,還有四言、六言、七言和雜言。其中,成就較高的是五言和七言詩。他善于摹仿樂府民歌,工于言情,語言明白如話,以描寫男女愛情和離愁別恨見長。先以五言詩為例,如《清河作》寫對深厚愛情的向往,結尾可以看出《詩經》對作者的影響;《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寫新婚離別之苦,表達了作者對不幸婦女的同情,詩中語如連珠、情調纏綿?!峨s詩二首》寫游子思鄉之情,詩人采用比興手法描繪了游子身不由己、流落他鄉的凄涼境遇,詩中既用了“比興”,又用了“頂真”,和前幾首一樣,在語言與表現手法上,都和漢樂府民歌相同。
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描寫了閨中少婦在涼秋月夜,遙望一河相隔的牽??椗?,不禁引起對淹留他方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全詩情景交融,心理描寫細致、感情委婉真摯、語言清麗,每句用韻,一韻到底,音節和諧流暢?!堆喔栊小穬墒资俏膶W史上現存最早的成熟、完整的七言詩,它最能代表曹丕的詩歌風格。因此,曹丕對我國七言詩體的形成和發展是有貢獻的。
由于曹丕一直過的是貴公子、太子和帝王生活,又多與文人接近,詩的內容和境界一般比較狹窄,工于言情,流于纖弱;但他的部分詩作,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仍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如《陌上桑》和《善哉行》是悲行役之苦;《艷歌何嘗行》是諷刺貴族游蕩子弟;《黎陽作詩三首》(其三)、《至廣陵于馬上作》,描寫了出師的盛況,顯示了他要繼承曹操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曹丕的雜言體詩也值得注意,如《大墻上蒿行》長達三百六十四字,句式長短參差變化(長的十三字,短的三字),靈活自由,在形式上有首創意義,對李白等人長篇歌行影響很大。因此,王夫之給此詩的評價很高:“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鮑照、李白領此宗風,道為樂府獅象。”(見《古詩評選》)
曹丕的散文包括書信和文論,也很有文采。書信以《與朝歌令吳質書》和《與吳質書》為代表,這兩篇悼念亡友的文章,都吐屬雋永、感情真摯、字句整飾、情文并茂,不失為優秀的散文。在《與吳質書》中,曹丕回憶了昔日與徐幹、陳琳、應?、劉楨等人常在一起游宴賦詩的盛況,對照眼前的冷落情景,表示了深深的感傷,同時也公允地評價了建安諸子的為人和文學成就。全文典雅流暢、凄楚感人,其中駢偶句較多,讀來很有節奏感。這些都對魏晉以后文人的尺牘和抒情短文有一定影響。有人認為它在書信發展史上,是由說理到抒情、由散文到駢文轉變開始的標志。
曹丕還著有《典論》一書,大多散佚不全。較完整的只有《自敘》和《論文》兩篇?!兜湔?middot;敘事》善于敘事,文中寫到一些較量才藝的細事,都能真切地傳達出當時的情景?!兜湔?middot;論文》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一篇文學理論論著,它廣泛探討了文學批評方法、作家與作品的關系、文學的體裁和價值作用、作家的風格特點等問題,第一次提出“文本同而末異……詩賦欲麗”的觀點;把文章當作經邦治國的工具,提高了文學的獨立地位,鼓勵作家進行創作,見解新鮮獨到,文筆平易清麗,議論簡明中肯,對魏晉以后文學創作與批評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建安派中,最負盛名的作家是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生前曾封為陳王,死后謚曰“思”,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陳思王。他從小就愛好文學,“言出為論,下筆成章”,很有才氣,因而曹操曾認為他“最可定大事”,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見《三國志·陳思王傳》),恃才傲物,加上曹丕等人的挑撥,遂失去曹操的歡心。曹操死后,他遭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先殺了一向擁護他的丁儀、丁訥,然后借故貶了他的爵位,趕他到封地;接著又不斷變換他的封地,并派人對他嚴密監觀;不許他參與朝政,還不許同其他親王往來。特別是在任城王曹彬(他的親哥哥)無故暴死后,他更提心吊膽,朝不慮夕。盡管他懷著報國理想屢次要求朝廷試用(見《自試表》、《雜詩》其五和《薤露行》)都不得允許,反而遭到更大的打擊,使他在四十一歲時就“汲汲無歡”地結束了一生。
曹植的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稱帝(他二十九歲)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公元200年前)他在鄴城,生活較安定,又得曹操的歡心,這時的詩作多是表達自己“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豪壯心志,充滿昂揚、慷慨、開朗、豪放的情調。所寫內容,正如謝靈運在《擬鄴中集序》里所道:“但美遨游,不及世事”,如《公宴》、《斗雞》、《侍太子坐》、《箜篌引》等作品,都是他悠閑自得、流連詩酒的貴族公子的生活寫照,內容不及后期深刻。當時只有《送應氏》、《名都篇》、《白馬篇》等少數作品,接觸了社會現實,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送應氏》(其一):
……垣墻昏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詩中沉痛地描寫了洛陽被董卓焚燒后的殘破景象,深刻地暴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代表了建安派詩人的主要傾向。
由于曹植“生乎亂,長乎軍”,在漢末動亂中隨父征戰,目睹了分裂動蕩的社會現實,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理想,所以他在《薤露行》中表示了愿為王佐的心志;在《鰕鳣篇》里則以鴻鵠自比,表現了對功業理想的熱烈追求;在《白馬篇》中借歌頌幽并游俠兒“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忠勇精神,也寄托和抒發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栋遵R篇》善用比喻和對偶,講究煉字、辭采華茂,充滿樂觀豪邁的精神,是他前期的代表作。
曹丕稱帝后,曹植因處于被猜忌、監禁的地位,詩中主要抒寫了他對自身處境的不滿和“抑郁不得志”的苦悶,如《贈白馬王彪》、《吁嗟篇》和《七步詩》等。在《贈白馬王彪》這篇代表作中,作者以章節蟬聯的轤轆體的形式,將自己的曲折復雜的情緒,一層層地逐步抒發出來,并將抒情、敘事和寫景有機結合;詩中還用了不少比喻,充滿激憤的情調。
同時,曹植還寫了反映下層人民疾苦、同情婦女不幸遭遇的一些好詩,如《泰山梁甫吟》、《門有萬里客行》,《種葛篇》、《浮萍篇》、《棄婦詩》、《雜詩》(其四)、《美女篇》等等,在后一類詩中,他以怨女思婦的口吻,借夫婦的相棄寫君臣相間,曲折地表白了自己懷才不遇、在政治上被遺棄的哀怨憤懣。
此外,曹植還寫了不少游仙詩,如《王游》、《遠游》和《游仙》等,內容雖然消極,卻不是真的相信神仙,而是表示自己不甘作“圈牢之養物”,借升天凌云來發泄苦悶,想要奮飛到另一世界去尋求自由和解脫。
總之,曹植后期的詩作,題材比前期廣泛多樣,概括的生活內容更充實豐富,風格轉向隱曲深沉。在藝術上,他善于吸取民歌中清新流麗、質樸自然的氣韻,將五言詩體運用得很圓熟,擴展到無所不包的地步。他采用比興、比喻、借代、象征等多種手法,來抒寫自己的復雜感情,刻畫人物的美好情態。他還“工于起調,善為警句”,起筆即以高屋建瓴之勢,撐起了全篇:如《野田黃雀行》的首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雜詩》其一的開頭“高臺多悲風,朝日照此林”;《贈徐幹》里的“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還有《七哀》里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這些妙句都很為前人所稱道。他還注意語言的音韻、對偶和氣勢,等等,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見鐘嶸《詩品》)的特色。
曹植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是詩歌,他對五言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他的散文和辭賦(有四十余篇)也獨具特色。他的散文(“表”、“書”、“論”等)雖不如曹操的簡約,也不象陳琳那樣文字繁富、辭浮于意,而具有內容充實、“繁約得正,華實相勝”、“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等特點,代表作有《與楊德祖書》、《求自試表》,前者既是一篇重要的理論批評文章,又是對知己好友交換看法、傾吐抱負、直抒胸臆的抒情散文,文中列舉了許多例證,進行類比、對比,把道理說得形象生動,又深入淺出,因為寫于前期,反映了曹植早期的生活理想和抱負,充滿了樂觀和自負。后文雖也表達了作者不甘閑居,執著地要求自試的理想,卻和《雜詩》(其五)一樣,都作于后期,因而流露出“抱利器而無所施”的怨憤不平。
《洛神賦》是曹植抒情小賦的代表作。賦中采用象征手法,假托人神戀愛的故事,寄寓了作者被迫離開朝廷,報國無門的痛苦心情,全文描寫生動細致,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抒情氣氛,代表了建安時代辭賦創作取得的新成就。
建安派的重要作家還有“七子”,因他們同居鄴中,又稱為“鄴中七子”。“七子”中,孔融(153—208)最年長,也獨具風格。他的著作多已散佚,后人輯有《孔北海集》。今存詩八首,其中《雜詩》抒寫了喪子的悲哀,真切感人。他的詩不如文,在《論盛孝章書》中,敘盛孝章的危困處境和希望曹操援引之意,情懇意切,確實具有“氣辯騁辭,溢氣坌涌”(見《后漢書·禰衡傳》)的特色。
綜上所述,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曹氏父子的倡導和實踐、文學理論批評的活躍,加之兩漢文學的發展,是建安文學的繁榮和建安派的形成之主要原因。建安派的創作。對后來的詩人阮籍、左思、鮑照、陳子昂、李白和白居易等,都有很大影響。陳子昂在反對齊梁綺靡詩風時,曾經標舉“漢魏(建安)風骨”;李白在詩中寫道:“自從建安后,綺麗不足珍”;白居易因受建安樂府的啟發而提倡“新樂府”運動,……這些事實都說明了建安派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上一篇:什么是稼軒體
下一篇:什么是江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