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杜拉克
法國女導演。生于法國亞眠,早年迷戀于音樂和攝影,受過良好的教育。作過報紙的記者,同時也為一些婦女雜志撰稿。1910年代中期對電影發生興趣,20年代成為法國先鋒派的中心人物之一。1915年,她拍攝了第一部影片《敵對的姐妹》,這是由她丈夫瑪麗-路易·阿爾伯特-杜拉克制片的、由蘇珊娜·戴絲普雷主演的歷史情節劇,之后又隨時演拍了一些并無什么特色的影片: 《神秘的杰奧》 (1916),“生活的風暴”( 1916) 等。但 《瘋人魂》(1918) 是一部在當時看來異乎尋常的影片。這部影片由艾娃·弗朗西絲主演,她使杜拉克認識了路易 ·德呂克 (艾娃的未婚夫)。在德呂克的影響下,杜拉克的創作朝著某種更加精練細致的風格發展,善于表現異國情調。繼《別人的幸福》 (1918)之后,她導演了德呂克根據梅里美的小說《卡門》巧妙地改編的劇本 《西班牙的節日》(1920)。影片在巴黎的藝術團體內放映獲得成功。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杜拉克的風格已顯露出來,她使用的模糊攝影、疊印和其他“美學”手段旨在注重影片的形式,而并不強調與故事內容的聯系,即她的影片側重于對電影形式的探索和研究。后來,萊皮埃、愛浦斯坦、岡斯以及德呂克本人也都隨著她走上了這種“印象主義”的道路。她在以后的一些影片中繼續著這種探索和試驗,如 《雪茄》 (1919)、《不幸》 (1920)、《無情的漂亮太太》(1921)、《太陽的死亡》(1921),尤其是《布德夫人的微笑》 (1923),根據丹尼斯·阿米埃爾和安德烈·奧貝的戲劇改編)。這些影片已不再是頻頻穿插著字幕的文學式的敘事,而是試圖成為真正的“視覺交響曲”。但是,廣大觀眾卻對之表示不滿。這樣,杜拉克便向商業電影作出了某些讓步。但是,在《高賽特》 (1923) 和《城市里的魔鬼》 (1925) 這兩部影片中,又顯示出了意想不到的“非現實主義”傾向,而這一傾向在《藝術家的靈魂》(1925) 和《勇敢者的瘋狂》 (1920) 中得以發展,這兩部影片充滿了神奇的幻想。但在《安東奈特·薩布里埃》 (1928) 中又有所控制,這是一部帶有學院派風格的影片。1927年,杜拉克與安東尼·阿爾多合作拍攝的《貝殼與僧侶》成為“第二先鋒派”中超現實主義傾向的代表作品。此后,杜拉克醉心于純電影的研究和創作,以波德萊爾的詩歌和德彪西的音樂動機為主題拍攝了一些這類體現著她的純電影理論的影片 ,如 《旅行的邀請》(1927) 、《阿拉伯花飾》(1928)、《第927號唱片》(1928)、《主題與變奏曲》(1929) 等。之后她試圖拍攝故事片,但未獲成功。由于無法適應有聲電影的規則,她從1930年至死一直在高蒙公司擔任新聞片導演。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符號學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里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