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里希特
德國電影導演、理論家。生于柏林,年輕時當過木工學徒,后就讀于柏林的繪畫藝術大學,1909年又在魏瑪專科學院學習,之后成為畫家,曾屬于立體派和未來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兵入伍,1916年負傷退役后參加了達達畫派的活動。20年代初期,他開始探索把繪畫中運動節奏的特點運用到電影中去,拍攝了《節奏21》(1921)、《節奏23》(1923)、《節奏25》、(1925) 和《電影習作》 (1926) 等短片,其中是把一些有節奏地活動著的抽象幾何線條、平面和圖象顯示在畫面上,他的這些影片被稱為抽象電影。他隨后把這種創作風格運用到一些紀錄片和廣告片中,如《通貸膨脹》 (1927)、《上午的胡鬧》(1927—1928,有演員演出)、《競賽交響曲》 (1928—1929)、《一切在轉,一切在動》 (1929)、《每天》 (1929)、《新生活》 (1929—1930) 等。在這前后,他還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著述。1926至1927年曾與人共同組織“新電影社”。1929年出版了理論著作《今日的電影對手——明日的電影朋友》。30年代初,他是“德國獨立電影同盟”的成員,極力反對德國電影中的納粹勢力。他受“普羅米修斯影片公司的委托,把弗·沃爾夫的電影劇本 《冶金》搬上銀幕,它描寫了德國冶金工人的罷工。影片在柏林、莫斯科和敖德薩拍攝,并得到蘇聯國際工人救濟委員會影片公司的支持,但由于納粹奪取政權未能完成。1933到1940年他居住瑞士,拍攝了一些紀錄片,如 《從閃電到電視圖象》 (1935—1936)、《黑暗中的小世界》 (1936—1938)、《占領天空》 (1936——1938) 等。1940年他移居美國,領導了紐約市立大學電影技術研究所的工作,并在那里任教15年之久。1946年他導演了一部彩色故事片 《可以用錢買的夢》,這是一部由五個插曲組成的帶有弗洛伊德色彩的超現實主義影片,除他以外還有其他導演各拍一個插曲。它在1947年的第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進步電影獎。他導演的影片還有: 《三十年實驗》 (1951),這是把他過去自己和其他人相類似的實驗片綜合在一起的影片,1961年他又將之重新編成 《四十年實驗》;《8×8》 (1956,與人合拍),由八場象棋比賽組成,采用了弗洛伊德式的象征手法; 《達達斯科甫》 (上下集,1956——1957)是關于達達派詩人的紀錄片;《亞歷山大·卡爾德: 從馬戲到月亮》 (1963) 表現的是美國大雕塑家的創作。里希特在把造型圖解藝術與電影聯系起來這一方而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歐洲和美國抽象電影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他的著作還有: 《腦袋和后腦勺》 (1967年出版,是關于他1915至1933年生活的回憶錄) 和 《圍繞電影的斗爭》(1976年出版,寫于1934至1939年)。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杜拉克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茂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