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德太子墓壁畫
唐·佚名
壁畫設色
見于陜西省乾縣
唐代壁畫為繪畫藝術極為重要的部分,當時一些著名的畫家都從事過壁畫創作?,F在發掘的有確實年代可考的唐代墓室壁畫,分布在陜西、山西、廣東、新疆和內蒙古等地,尤以陜西及其周圍地區為集中。其中以陜西三原的李壽墓,乾縣的李賢、李仙蕙和李重潤墓室壁畫最為精彩,有的保存至今還比較完美。
李重潤(682—701)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高宗李治的孫子,武周女皇武則天是他的祖母,他被武則天處死時年僅二十歲。武則天下臺,李顯復位,神龍元年(705),李重潤被追謚為“懿德太子”,其墓也由洛陽遷至乾縣乾陵鄉韓家堡,陪葬乾陵。此墓于1971年被發掘。
懿德太子墓成于唐中宗神龍二年,墓內規模較大,墓道全長達108米,有較完整的壁畫群,面積約四百多平方米,為現存發掘唐墓室壁畫中規格最高的一個。全墓由墓道,過洞(6個),天井(7個),小龕(8個)以及前后甬道,墓前、后室等組成,共有四十多幅壁畫。其中最大的“闕樓儀仗圖”仰畫飛檐,界畫工整,反映了當時建筑畫已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該圖首先展現在眼前的是蜿游于云壑間生動的青龍白虎,接著有層巒起伏襯托,山水中有勾斫填色及皴染相間的畫法,高大森嚴的城墻和巍峨莊麗的闕樓十分突出。城樓前有近二百人之眾的整齊列戟侍衛儀仗隊,氣象宏偉。接下去墓道、過洞等處又有《馴豹》、《馴鷹》以及大量宮女、內侍侍奉等畫面,從各方面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皇族地位和生活上的奢華排揚。
懿德太子墓壁畫
其中第三過洞東、西壁,各繪有內侍七人,皆列隊手持牙笏恭敬站立,這些都是皇室家奴,應是宦官一類,皆頭戴幞頭,著圓領窄袖袍,腳著尖頭黑靴,腰束革帶。兩組人物姿態相對應。其中一組,身姿、頭部六人統一朝向,一人回首顧盼以求變化。人物用圓熟洗練勁健的線條造型,形似筆法兩不偏廢,性格各不相類。衣著深赭、朱砂、朱磦等多種礦物質色,增加了色澤的亮度和穩固性,濃重艷麗,至今仍保持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西壁南鋪侍女亦七人一組,面部豐滿圓潤,體態清挺優美,多高髻或雙髻,均著窄緊長袖,肩披彩帛,長裙曳地,下露云頭履,手持瓶、杯、燭臺、拂塵等各種物品,衣飾著色艷麗明爽,唯手、臉、衣服等多處因淤泥浸蝕剝落受損,不如上述第三過洞東、西壁男侍人物為完整。前面領頭者四周布局稍見空松,隨從略為密集,顯其疏密之致,并有正側面的變化,藝術水平不在永泰公主墓中的《女侍圖》之下。
此墓壁畫反映了中國8世紀初宮廷的生活禮儀和習俗,是考據初唐后期繪畫發展和藝術特色的重要實物資料,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維摩詰像》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永泰公主墓壁畫》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