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簡介|介紹|概況
寓言篇名。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戰國韓非作。題目是后人所加。今人周大璞等《中國歷代寓言選》說:“這個楚國人本來是想以華麗的匣子來顯示寶珠的貴重,結果事與愿違,別人只買他的匣子,不買他的寶珠;而那個鄭國人只看表面,不看內容,‘買其櫝而還其珠’,也是很可笑的。在我們生活中,這種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的事情還是不少的。”今人公木、朱靖華《歷代寓言選》說:“‘不得以文害用’,這正是法家韓非的觀點。而賣珠的楚人……過分講究形式,以至形式超過內容,從而掩蓋內容,歪曲內容,損害內容。外表上使人眼花繚亂,反而看不到主體本質。他們都是唯美主義者和形式主義者,正是韓非所反對的。”今人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韓非的美學思想》說:“表現了韓非對‘文’與‘用’,即美與實用功利的關系的看法。在韓非看來,美會使人忘記功利實用的目的,因而是有害的。”今人施昌東《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述評》說:“這個故事正是他(韓非)反對‘好辨說不求其用,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的理論根據之一”,“具有反對形式主義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在認識論上,“是從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的”,“必須予以充分肯定。”韓非借用此篇寓言,在于揭露戰國時游說之士的巧飾辯說,華而不實,諷刺當時君主惑于動聽的言辭,以至取舍失當的現實。這和韓非一貫主張的“好質而惡飾”,反對“以文害用”的觀點是相一致的。同時,此篇寓言還向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注意動機和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如果本末倒置,只能是事與愿違,弄巧成拙。譬喻精當,寓意深刻;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生動。
上一篇:《書魯亮儕事》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買花》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