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尋舊圖
清·蕭云從作
紙本淡著色
縱二三.七厘米
橫一四.七厘米
藏安徽省博物館
清初的山水畫大都崇尚北宋董源、巨然和元代黃公望、倪瓚畫格,這是董其昌以后總的發展趨勢。但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流派產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特點?;罩莸貐^新安畫派,筆墨疏簡蕭散,意境荒寒幽僻,擅以渴筆干墨抒寫景物,借藝術來發揮個性。風格變化和發展主要體現在畫家的內在氣質和情趣差異上。如蕭云從(尺木)這一徽州地區的山水名家,他雖被推為姑熟派的代表,但也有稱他前與查士標、汪之瑞、漸江為新安四大家,后與孫逸并稱“孫蕭”。
《碧山尋舊圖》系蕭云從《山水圖冊》中一頁,上款曰:“碧山尋舊圖。學荊浩。癸巳夏初訪士介年兄,寫此致意。區湖蕭云從?!?/p>
這是畫家五十七歲時所作的精品。區湖即他原籍安徽蕪湖。荊浩是五代山水畫大家,他筆墨并重,善作云中山頂,四面峻厚,百尺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間。蕭云從借鑒他的畫法,但“取其意而略其跡”,并不是表面上的擬仿,而是“用古人筆法,寫目前丘壑”,抒寫自我的藝術意趣。不拘理法工拙,但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寄托友情的旨趣。客觀物象通過主觀審美心理的過濾,形成了一種秀潤、樸茂、淡遠、疏簡的畫面效果。
荊浩在他《筆法記》中曾闡明了他一系列的繪畫美學觀點,特別是“圖真”的看法,即繪畫藝術表現對象要區別“真”和“似”的關系,在他看來,“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二者是不一樣的,繪畫不能求表面的似,而失掉對物象精神特質的表現?!侗躺綄づf圖》妙在能不求客觀對象表面的“似”,將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創造一種境界,也即是作者“立意”之所在。
碧山尋舊圖
此圖以平遠布局為基礎,移步換影,將不同視點觀察選取的景物組織穿插起來,小中見大,畫意充實。上突平岡,中設茅舍,下瞰流溪。諸峰相望,樹叢石罅迸出,用筆似柔而剛,似簡而繁。山石土坡用淡墨中鋒勾勒,披麻、折帶皴法相兼,疏松的線條匡廓,干筆皴擦,濃墨圓筆點苔。前景密樹作纏錯枝,偃仰向背,夾葉與點葉并用,前后呼應,再現了江南林木蔥翠蓊郁的氣象。疊嶂層崖,林麓互錯與路徑茅舍相掩映,“或露其要處而隱其全,或借以點明而藏其跡”,處理得極為自然。左舍畫面中心吸引著觀者的視線,懸瀑為伍,巖壁對峙,房中有一士人端坐于書桌之旁。小徑婉約,隱露引伸向右下角橫跨的小橋溪岸,潺潺溪水正從橋下流過,橋上來訪者持杖策行,依幽徑步向畫面中心,使畫面取得了左右顧盼的內在聯系。山形、樹影、房舍、小橋,有結有散,頗有情意。清笪重光在《畫筌》中曾說山水畫“尺幅小而丘壑緊,尺幅寬丘壑宜緊”,其實也不一定,觀此圖可謂以尺幅小而丘壑緊而取勝,和新安畫派中好些畫家在空間意識上多強調以虛代實、計白當黑有所不同。
是圖在水墨勾勒皴擦的基礎上,薄施赭石等色,即黃公望善用的淺絳設色法,亦稱“吳裝”山水。筆和墨的有機結合,色和墨的相互映發取得了一種明快、素雅的藝術效果。蕭云從此圖表現出的溫文、恬靜、素雅、平和、淡泊的情趣,既不同于富麗裝飾的青綠山水,也有異于外強挺健的南宋畫派,是當時士大夫清高隱逸的人生觀和審美心理的一種反映,強調突出個性,并在形式上不斷求得自我解放,重視藝術韻致,而使觀賞者獲得審美欣賞的滿足。
上一篇:《白云幽趣圖、飛瀑流溪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浮嵐暖翠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