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物·老聃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稱 “老子”。盡管老子也是世界級的文化名人,但其生平事跡,甚至其人究竟是誰,至今都是一個疑案。據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春秋戰國時代被稱為 “老子” 的有李耳 (早于孔子)、老萊子 (與孔子同時)、太史儋 (后于孔子)。究竟哪位才是被后代尊為 “圣哲” 的 “老子”,在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成了問題。通常的看法,是以比孔子年長約二十歲的老聃為老子。據《史記》,這位 “老子” 姓李氏,名耳,字聃 (聃: 大耳朵),老聃和李耳為一人?,F代學者高亨認為,老子本姓老,因老古音和李相近,后來就寫成了李。老子生于陳國的相縣,陳國是一個古國,相傳是舜的后代,周武王滅商后所封,建都宛丘 (今河南淮陽),有今河南東部和安徽的一部分。春秋末年,老子死后,陳國被強大的楚國吞并,相縣歸楚,更名苦縣,因此后代也有人將老子的籍貫說成是楚國苦縣。老子曾在東周王室為官,出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當時稱 “藏室史”,“藏室”就是 “藏書室”,即今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館長當然是最博學的人,孔子曾專門來到東周,向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老子并沒有直接回答孔子的問題,卻說: “先生所談論的問題,都是些古人古事,其人與骨都已經朽腐,只有他們所說的話還記在古書中。君子得時則行,如果生不逢時,就隨波逐流。我聽說,善于做生意的人隱其寶貨,不讓人見; 德行圓滿的君子恭敬謙退,貌似愚魯。先生有驕氣,心中多欲,這對先生都沒有益處,應當除去。我想告訴先生的,就是這些?!?這番話卻令孔子大為感嘆,據說,孔子后來曾對弟子說: “鳥,我知道它能飛; 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走獸可以用網來捕,游魚可以用鉤來釣,飛鳥可以用箭來射。但是,乘風云而上天的龍,我卻不能知。我見到的這位老子,就是龍啊!”儒家圣人和道家圣人的這次會面,想來一定還有很多有趣的情節,遺憾的是,當時沒有人記錄下來,后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傳說,不足為憑。據 《史記》 的說法,老子見周室氣數已衰,亂象已現,就辭官歸隱,過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挽留,非要他將生平所學寫成書,才予放行。老子無奈,只好寫了五千多字來交差,然后出關,從此再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這五千字就是后來被道家和道教奉為經典的 《道德經》,不過老子所謂 “道德”,指自然之道和萬物之性,并非指人倫規范的道德。據 《列仙傳》,關令尹喜也是學道之人,一天,他望見有紫氣浮關,料想定有真人路過,果真見老子騎著青牛迤邐而來,于是請求老子留下真言,老子就寫了《道德經》 五千言。后來,道教又編出 “老子化胡” 的故事,說是老子西出關后,到天竺 (古印度)教化夷狄,連佛祖釋迦牟尼都是其弟子。這當然是無稽之談。老子和孔子代表著中國文化兩種不同的精神,即哲學智慧和道德情懷。用傳統術語來說,孔子是“仁者”,老子則是 “智者”,他的五千言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的啟示。有趣的是,老子 《道德經》 的主題是討論 “南面之術” (統治術),不是形而上的玄學思辨,但后人卻將他派為中國第一位哲學家;他是最早的無神論者,卻被后人尊為道教始祖,甚至變成了神仙,號 “太上老君”。
上一篇:哲學·論著·老子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至圣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