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佩斯
他的一生經歷復雜。童年生活于拉美赤道附近的瓜達盧佩,10歲后在法國保,后就學于波爾多大學,獲法律學位,同時學習哲學、古典文學、科學、人類學。1914年考入外交部,1916年至1921年留住北京。1940年因反納粹而到美國華盛頓特區,當時許多手稿因抄家被毀。1959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大獎,196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7年回法國定居。
他的第一部詩集
《贊歌》(1911) 主要受象征主義影響,贊美了童年時代及西印度群島的風土人情,表現了對光與運動的感受。
《遠征》(Auabase,1924;Auabasis,1930)在北京香山構思成。這時風格走向成熟,措詞優雅莊重,并運用克洛代爾式散文詩和Verset體 (圣經體,詩句長短不一,但分段),意象之間關連很少。主題從對自然力的贊嘆轉為對人類命運的關懷,描寫一個統治者在開拓了新的領土之后一會兒,又轉而離開尋找一個無知的目標,象征人類永遠在流浪中尋找自我。其眾多的意象試圖超越時空、超越具體事件,突出了夢幻的力量、超越的意愿和把握外部世界的欲望。它作為佩斯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力與美的統一。
《流亡》(1942) 是第一部在美國出版的詩集,最少個人性,描寫了大自然的風景——荒漠的土地及荒涼的海灘。詩歌并沒把流亡作為一種個人的狀況,而是作為人類中永遠存在的一種狀況,并把它作為一種凈化心靈的手段。
《風》(1946) 和 《航標》(1957) 表現了前期作品的主題。《風》是他最長最有分量的作品,其中有兩種力量——以風為代表的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的行動。他用人類的各種代表 (詩人、開拓者、科學家) 及人類的各種活動 (探險、實驗、競賽)為象征,表現了人們向“新世界”西進、通過北美平原、達到20世紀人類頂峰這一運動,從中表達了詩人對人類創造力的堅信和對其破壞力的擔憂這一矛盾。《航標》進一步闡述了 《風》 中人類不斷進步的思想。1962年出版的 《鳥》則以靜謐的風格,表現了詩人對時間、永恒和人類創造力的直覺性反思。
佩斯是一流詩人,用詞講究、描寫華麗,喜愛“掉書袋”,試圖從神話譬喻和象征中建立各種暗示和聯系。他也是一位有強烈責任心的詩人,認為詩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使生活更美好的手段,它是人類狀況的一面鏡子,并以歌頌超越來使人類不與其原始的本體分化。佩斯詩歌的成就在于其奢華和莊嚴的美,并賦予轉瞬即逝的事物以永恒的意義。法國現已有紀念佩斯的永久性紀念室。
上一篇:西方文學·納博科夫
下一篇:西方文學·《海濱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