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納博科夫
俄裔美籍小說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生于彼得堡貴族家庭,十月革命后被迫流亡,1922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的三位一體學院后來到柏林,1940年到美國,1945年加入美國籍。他的俄英文都相當好,不過40年代后才用英文寫作,1955年《勞麗塔》 出版后名聲大振。1960年移居瑞士直至死亡。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英俄兩種版本,除在蘇聯外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書。詩的成就不算高,但那是他的風格實驗室; 其富含隱喻的語言是散文結構的支柱,而意象是主題和人物形象的關鍵所在。他的短篇小說優美如詩,結構如商籟體那么整潔,人物有的是俄國移民,有的則來自幻想; 他的短篇跟長篇一樣,有許多謎語、字謎游戲、暗喻、富有預示性的日期等,使讀者不得不完全發揮其才能以發現小說背后的東西。
第一部長篇《瑪麗》(1970)和其他許多作品一樣,記憶的主題是關鍵所在。主人公加寧得知初戀的女友瑪麗要來柏林,經過一系列回憶沉思,決定不見她。人是獨特的,因為他的意識通過回憶的機能能戰勝時間空間。《護衛》 (1964) 講的是一位偏嗜狂象棋大師,棋盤的形象奪取了他的生命,他最終唯一抵御棋盤形象的辦法就是自殺。這書的題材恰巧適合于他形象先行和形象重復的手法。在序言中作者嘲笑了“細心的讀者”,他說他會指出一段文字出來,其中有一局妙不可言的象棋布局。實際上書中并沒這個布局,作者是個棋迷式的假象制造家。《被邀殺頭》(1959) 通常被認為是卡夫卡式的哄騙小說,講述在一個極權國家一個人從被判刑到處決的全過程。實質上這是一部他自稱為達到“童話自由”的小說。仔細一看,小說中沒有確定的時間地點,這種監獄也是只能在書中才會有。實際上這書是關于寫作的創造過程的。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當時成了他小說中一個重要主題。《勞麗塔》是一部詩一般的愛情小說,一開始曾受到很多批評。它講一個12歲的少女如何誘住了一個白頭的歐洲學者,主人公敘述者跟這部書一樣,是悲喜劇式的。主人公與少女之間背景和性格的對比令人深思。《黯淡的火》是最具實驗性的小說,作品的核心部分是史詩,外加導言、評論、索引,由一位瘋子、注釋成癮的查爾斯·金伯特“寫成”。瘋子想象的世界比真實的世界更美,于是我們懷疑是否能真正認識這個世界。這本書直線閱讀無法讀懂,要讀幾遍。
納博科夫的作品想象豐富,風格奇特。他注重想象,如同他注重自由、語言、愛情一樣; 但他不以作品為“布道”手段。
上一篇:西方文學·潘熱
下一篇:西方文學·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