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潘熱
法國小說家、劇作家,1919年7月19日生于瑞士首都日內瓦。他在瑞士獲法學士學位,后又對藝術感興趣而成為畫家和藝術教師,1946年定居巴黎后研究繪畫,并于1949年在時代美術館舉辦過畫展。此后他又轉向文學創作,試圖把詩歌自由的表達方式運用于小說,著有中短篇小說 《方杜瓦納和阿加巴之間》 (1950)、長篇小說 《寫于或材料》(1952) 《巴加》(1958)、劇本 《無法寄出的信》 (1959)。他先為超現實主義的文字雜技和法國詩人雅可布無拘無束的想象所吸引,創作了一些深奧難懂的小說,如《格拉爾 ·菲利布斯特》 (1956) 和《檔案上的克洛普》 (1961),后者在1961年改編成劇本 《克洛普》。早在1957年他即醉心于貝克特的虛無哲學,在把貝克特的劇本譯成法語時,他自己也領略了當今世界的空虛荒誕的同樣情感,并在最初一些廣播稿中表現出來,如《重調》 (1960)。他除小說外,還創作了大量的劇本、對話及廣播稿。小說 《審訊》 (1962) 獲批評大獎,從中可以看到“新小說”的影響。在這部作品中,過去的經歷、逝去的時間無限展開,通過山洪爆發式的文字表達出來。他早期作品中巴洛克、寓言,有時是戲劇式的傾向在以后的創作中呈現出稀奇古怪而又悲觀厭世的低調,如獲費米納獎的短篇小說 《有個人》(1965)。他把他的每一部小說定義為對獨特的音調的截然不同的追求,尋求某種聲音的曲折變化和不同的變調以構成他自己的表達方式。這一創作過程成為一種風格,反過來又自動地決定了小說的糾葛。故事可能是別的東西,語言的真實性對他來說則是構成其真實的創作的東西。他不喜歡講述故事或展開情節,只關心怎樣寫。他在文體上的探索也把他與“新小說”派聯系在一起,但他仍努力探求自己的表達方式,強調語言的靈活多變,如1968年發表的 《追思已之經》即是如此。在《這聲音》(1975)中作者則力圖用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去清理、再造過去的事情。可以說作者在《偽經》(1980) 中比較圓滿地完成了他的探索: 對可疑的真實性的模糊的描繪。其作品中有條件的模棱兩可的描寫與偶爾出現的“黑色幽默”調子,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個令人迷狂的惡夢與白日夢的世界。1982年他發表了長篇小說《松日先生》,1984年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說《服裝》。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比較接近貝克特的黑色幽默風格,因而被涂上了一層奇異的、史詩般的、荒誕的色彩,兼有自然樸素和極其大膽地探索的藝術特色。要深入認識這位當代荷馬、維吉爾式的作家的作品,讀者必須穿透其作品眾多的意義層。
上一篇:西方文學·布托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納博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