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布托爾
法國小說家、批評家、詩人和劇作家,1926年9月14日生于里爾。他在巴黎長大、受教育,有很高的哲學、文學修養,并先后在埃及、英國、瑞士、美國及法國的尼斯等大學任教。他50年代后期方與“新小說”派作家一起著稱于文壇。像同派其他作家一樣,他拒絕遵循傳統的情節及人物概念,開始了他系統的探索: 描繪組成我們對世界的感知的關系網。他在結構和寫法上大膽創新,反對流派的概念。他作為小說家、詩人、批評家等的因素在其作品中是相互滲透的,因而這種分法對他的創作發展不太合適,有人把他稱之為“我們的浮士德”,因為浮士德是宇宙的探索者和著名教師,他的作品也帶有教誨色彩,讀者要認真體會才能抓住作者從對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研究中獲得的東西。布托爾第一部小說 《米蘭巷》(1954)是抱著把哲學和詩歌結合起來的愿望寫成的,他在作品中對構成社會要素的歷史、時間及永久變化作了形式化的描述。在第二部小說 《日程表》(1956)中作者把時間分割成許多片斷,又巧妙地把它們交錯在一起,仿佛時間自身就構成了小說主人公的生活。主人公意識到他必須明了自己的過去和他周圍環境的歷史以求生存。《變》(1957) 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作者對“新小說”派所作的重要貢獻。在以下三部同時出版的作品中,作者繼續試圖評價人們對世界的感受: 《度》(Degres,1960)、《地方特色》(1960) 和 《文集》 ( Ⅰ)(1960)。在小說 《度》中他用帶說教的生硬的方式把小說的結構割裂成數不清的組件,把它們拼起來以表現人類命運的全貌。此作把 《地方特色》 (關于城市的文章) 與《文集》(Ⅰ) (文藝評論集)結合起來,作者的寫作技巧也開始變化,過于追求細致的描繪。過時的作品有 《運動體》 (1962)、《航空網》(1962)、《圣馬可的描寫》(1963)、《作為小猴子的藝術家的肖像》 (1967) 等,還有《每秒鐘六十八萬一千公升水》(1966)。60年代后他幾乎放棄了小說創作,從事詩歌、評論、散文等的寫作。1962年他與別人合寫了歌劇 《您的浮士德》,同時他還寫了一系列文藝批評隨筆,收入 《文集》 Ⅰ、Ⅱ(1964)、(Ⅲ) (1968)、(Ⅳ)(1974)、(Ⅴ) (1982)。作者還對一些文化史跡進行了研究,出版了 《地方特色》叢書 (60-70年代),致力于告訴讀者如何把周圍世界組織起來以明了人類的偉大創造。70年代中期他又開始創造心理學的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以 《夢的內容》(Matiere de reves) 為總題:《夢的內容 (Ⅰ)》 (1975)、《地下第二層: 夢的內容 (Ⅱ)》(1976)、《地下第三層: 夢的內容 (Ⅲ)》(1977)、《第四層底層: 夢的內容 (Ⅳ)》 (1980)。他深受喬伊斯、卡夫卡、普魯斯特及抽象畫派的影響,努力獲取“小說的詩情”,作品表露出對抒情詩意及古典主義的懷戀。他的視野之廣是分類所無法概括的。薩特1960年曾說布托爾是唯一有能力闡述全部問題的當代作家,這是非常確切的。
上一篇:西方文學·尤奈斯庫
下一篇:西方文學·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