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尤奈斯庫
著名的荒誕派劇作家之一。他出生于羅馬尼亞,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是法國人。尤奈斯庫出生后不久就隨同父母一起遷居巴黎,法語實際上就是他的母語,13歲時,尤奈斯庫返回羅馬尼亞就學,學成后在布加勒斯特大學任法文教師。1938年開始定居法國。1950年上演他的成名作、荒誕派經典作品 《禿頭歌女》,開始了他的劇作生涯。1970年,尤奈斯庫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成為法國文化界“四十個不朽者”之一。
除了《禿頭歌女》和 《椅子》(1951) 外,尤奈斯庫還寫了許多劇作。《上課》 (1950) 寫一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何用語言的機械作用控制并殺害一個女學生,而這個女學生是他的第40個受害者。當戲結束時,第41個學生又叩響了教師的門,這樣的悲劇似乎還要繼續下去;《雅克或屈從》 (1950) 揭示了一統社會對個性的扼殺; 《未來在雞蛋中》 (1951) 寫物的無限增殖和人的恐懼感和孤獨感。羅伯特結婚后一筐接一筐地不停地下蛋,這些雞蛋變成了皇帝、警察、馬克思主義者、酒鬼等等,全劇以“生產萬歲! 白種人萬歲!”的絕望叫喊結束;《阿麥迪或脫身術》 (1954) 一劇中一具不斷膨脹的尸體象征愛情和悔恨;不斷繁殖的有毒的蘑菇突現了人的孤獨。在《責任的犧牲品》 (1953) 中劇作家探討了個性和意識的不確定性,“我們不是我們自己,個性并不存在”; 《犀牛》 (1958) 寫人性的異化,一個鎮上的居民都變成了犀牛,劇中的主人公貝朗瑞看到大家都變成了“美麗的”犀牛,而自己依然保持“丑陋”的人形時,絕望的呼喊到:“我現在是一個怪物……堅持自己個性的人們常常落到一個可悲的結局!”在《國王在死去》(1963) 中,貝朗瑞成了一位國王,全劇就是貝朗瑞衰落和死亡的儀式的殘酷演進; 《麥克白特》 (1972) 把沙士比亞的《麥克白斯》變成了一出地道的荒誕劇……縱觀尤奈斯庫的劇作,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一慣性的主題,這就是人性的異化、個性的不確定、自我的喪失以及人在冷酷的物質世界中孤獨、尷尬的存在處境,在藝術上,尤奈斯庫堅決反對19世紀以來傳統的現實主義的和心理的戲劇。他認為自從沙士比亞之后,真正能感動觀眾的戲劇不過20幾部,最多30部;他把自己的戲劇叫做“反戲劇”、“喜劇性戲劇”、“假悲劇”、“悲劇性鬧劇”; 他善于把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在對立中加以新的綜合,從而在喜劇和悲劇之間造成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張力。在他的劇作中,悲劇與鬧劇、散文和詩、真實和虛幻、聽覺和視覺形象熔為一體; 這種戲劇形式有力地揭示了人的存在處境的殘酷的悲喜劇性。
上一篇:西方文學·史詩戲劇
下一篇:西方文學·布托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