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滋味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文心雕龍·聲律》篇:“吟詠滋味,流于聲律?!庇昼妿V《詩品序》云:“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這是具有藝術審美意義的“滋味”說的開端。其實,“滋味”一詞,早已有之,原指美味食品給人的味覺體驗。如《管子·戒》云:“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圣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其所稱“齊滋味”,強調不要因過分追求口腹的滋味快感而流于“淫”。后來漢代《韓詩外傳》首開以“滋味”說詩之端,卷五云:“圣人養一性而御六氣,持一命而節滋味,奄治天下,不遺其小,存其精神,以補其中,謂之志?!对姟吩唬骸痪共唤?,不剛不柔?!缘弥幸?。”作者雖然把“節滋味”與詩人之“志”相聯系,但還不真正具有審美愉悅的意義。以人對滋味的生理體驗,來比擬人對文藝作品的審美體驗,是從六朝開始,所以劉勰、鐘嶸稱引以論詩。其中鐘嶸的“滋味”,說理論影響更大。他從美感作用和審美價值方面來討論五言詩的“滋味”,認為五言詩的藝術價值高于四言,因為它在創作中充分運用了審美規律。他不再把五言詩當作純粹的政治教化工具,而是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作為詩歌創作的直接目的。提倡“滋味”,首先就要求詩人自己必須全身心地沉浸于審美愉悅之中,創作出動人的作品,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后世詩論家受六朝“滋味”說的影響很大,如唐竇蒙《語例字格》云:“百般滋味曰妙。”清賀貽孫《詩筏》云:“李、杜詩,韓、蘇文,……反復朗誦至數十百過,口頷涎流,滋味無窮,咀嚼不盡。乃至自少至老,誦之不輟,其境愈熟,其味愈長?!痹谔扑我院?,人們心目中的“滋味”,是僅次于“神妙”的高品高境。這說明“滋味”已具備了作為普遍適用的審美概念的理論品格。后來文論家又加以引申擴充,不僅用以論詩,而且在書法、繪畫、戲曲和小說理論中獲得了廣泛的運用,于此可見其影響之大。如明項穆《書法雅言》論“書有老少”云:“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毙煳肌额}昆侖奴雜劇后》云:“點鐵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蔽搴先恕吨伊x水滸全傳序》云:“甚者《浪史》諸書,人函戶緘,滋讀而味說之為愉快。”“滋味”說在藝術各領域的廣泛運用,或指一定的審美特性,或指作品的美感力量,或指審美的心理體驗,其理論蘊含不出此三義。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清空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