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燕歌行
①樂府篇名。見《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平調曲》。燕,古地名,今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稑犯畯V題》曰:“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薄稑犯x》曰:“燕自漢末魏初,遼東西為慕容所居,地遠勢偏,征戍不絕,故為此者,往往作離別之辭?!眱热輰懻魇x別之情。古辭今不傳,后代多有詩人以此題所作之詩,其中以魏曹丕、唐高適的最為著名。②魏詩篇名。樂府舊題。曹丕作,見《文選》卷二七,亦見《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平調曲》。共二首,其中第一首尤為出色。此詩寫女子秋夜懷念遠游在外的丈夫。先感物起興,渲染蕭瑟索寞的環境氣氛;繼而由景入情,直接抒寫婦人對丈夫的刻骨思念;末補寫夜景,以賦寓比,借傳說中之牛、女事,表達女子獨守空閨的哀傷。全詩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語言委婉清麗,音韻和諧流暢,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王夫之評曰:“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古詩評選》)該詩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發展頗有貢獻。③唐詩篇名。七古。高適作,見《高常侍集》卷五。樂府舊題,亦見《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平調曲》。該詩在抒寫征夫思婦離別之情的舊題中,融進較深的社會內容。作于開元二十六年(738)。詩前小序云:“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睆埞磸埵孬?。史稱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張守珪的部將在與奚、契丹作戰中先勝后敗,“守珪隱其敗狀,而妄奏克敵之功,事頗泄。”(《舊唐書·張守珪傳》)此詩當與此有關,但又概括描寫一般邊塞征戰之狀況,具有更高的典型意義。全詩分三段。首段敘出征和沙場戰前情景,次段寫戰斗的激烈和艱苦,末段抒發感慨,點明詩旨。士兵的愛國熱情,邊將的腐朽無能以及軍中苦樂不均之情狀都得到生動表現。此詩為高適的“第一大篇”(趙熙語,引自《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善于通過刻畫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渲染戰場悲壯氣氛,烘托士卒凄愴心情,浴血沙場的士兵和醉生夢死的將帥之對比描寫貫串全篇,在歌行體中運用許多排偶句子,“七古言中時帶整句”(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五),音調鏗鏘,且具整齊錯落之美。詩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屬對工整,對照鮮明,吳汝綸評曰:“二句最為沉至”(引自《唐宋詩舉要》卷二),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滋味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