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西紀程》的主要內容,《使西紀程》導讀
《使西紀程》是近代一部引起激烈反應的中國人親歷歐洲的旅程日記。清郭嵩燾撰。由總理衙門初刻印行后激起滿朝守舊派士大夫的公憤,李慈銘稱“嵩燾之為此言,誠不知是何肺肝,而刻之者又何心也”;何金壽更疏劾郭“有二心于英國,欲中國臣事之”。致使“詔申斥郭嵩燾,毀其《使西紀程》板”。
郭嵩燾(1818—1891),清湖南湘陰人,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早年游學岳麓書院。道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53年初隨曾國藩辦團練,1857年授編修,次年入直上書房。1862年授蘇松糧儲道,遷兩淮鹽運使。次年升廣東巡撫。1875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總理衙門上行走。1876年,被派赴英國對“馬嘉理案”表示“惋惜”,并首任駐英公使,1878年兼駐法公使。次年以病辭歸。他主張學習西方科技,提倡“通情達理”,辦鐵路,開礦務,整頓內務,“以立富強之基”。著有《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養知書屋遺集》及詩集、奏疏、日記等,其中30余年日記達200萬字。
《使西紀程》兩卷,起光緒二年 (1876)十月十七日,迄十二月初八。在50天的日記中,記載歷新加坡、暹羅、波斯、土耳其、希臘、意大利、法國、埃及、摩洛哥等18國。記載了在西方科技影響下許多國家出現的新面貌,記述了香港學堂的新式教育、“罰當其罪,而法有所必行”的監獄,指出 “西洋風俗以營商為重”,“以行商為制國之本”,從而得出了西方“富強之基之非茍然”的結論,認為只有摒棄宋儒空談流毒的“攘夷”之虛論,努力學習西方科技,得西洋立國之道,“相輔以致富強,由此而保國千年”,并認為“處今日之勢,惟有傾誠以與各國相接,舍是無能自立者”。日記中還根據實地考察,對《瀛環志略》誤記或漏記之地,作了訂補。
這樣一部反映著近代中國封建士大夫階級中轉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行者思想的重要文獻,由于遭到頑固派的瘋狂圍攻而遭致毀板。原計劃續編日記的想法也無法付諸進行。郭嵩燾在致李鴻章書中稱:“初議至西洋,每月當成日記一冊呈達總署,可以討論西洋事宜,竭所知為之; 得何金壽一參,一切蠲棄,不復編錄”。郭氏本人也成了封建士大夫“聚訶叢罵”的對象,直至他死后九年,京城搜殺“二毛子”時,還有人上奏請戮郭嵩燾之尸“以謝天下”。后人對此書尚無專門研究。1982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郭嵩燾日記》第三冊中收入《使西紀程》原稿,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的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岳麓書社1984年)亦附有《使西紀程》寫定稿。
參考文獻
- 1. 鐘叔河:《論郭嵩燾》,載《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
- 2.吳鵬翼:《中國現代化運動的異士——郭嵩燾的洋務觀》,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上一篇:《云笈七簽》的主要內容,《云笈七簽》導讀
下一篇:《元豐類稿》的主要內容,《元豐類稿》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