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克拉姆
美國作曲家。自小喜愛音樂,曾就學于查爾斯頓的梅森音樂學院、伊利諾斯大學和密執安大學。在密執安大學時曾是羅斯·李·勞尼的學生。1959至1964年,他在拉多大學任教,1965年后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任作曲教授。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高等學府渡過。
克拉姆是一位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曲家,他的創造富于詩意,創作的手法頗為新奇,常使用獨特的音響色彩,他的每首樂曲都表現出奇特的色彩,如靠近鋼琴琴弦演奏歌唱性的樂器,使鋼琴產生共鳴的音響,用手指或其它物體摩擦鋼琴琴弦使其發出聲音,或以木槌敲擊或以手指按壓琴弦使產生泛音; 在吹管樂器上不吹出樂音而發出氣流沖擊的“噓”聲; 用小型打擊樂器發出明亮的叮當聲或將鑼浸在水中敲擊,上述方法發出的聲音都是極為柔和細致的。除此之外,克拉姆還常使用樂器的兩極音域,人聲尖叫的怪音色,微音音程等。
克拉姆創作的作品充滿浪漫的情調,他的音調富于感染力,表現的主題大多是懷舊、夢幻的世界和宇宙的神秘。他認為音樂是一種性質奇妙的實體,音樂既是有形的,又是虛幻的,音樂在精神上的推動力,心理的曲線,超自然的含義是不能夠被分析的,只能通過音樂本身才能被理解。他的主要作品有;《秋天的回聲》、《時間與江河的回聲》、《死之歌、持續低音與副歌》、《四月的夜晚》、《鯨魚之聲》、《遠古兒童之聲》、《宏觀世界》等等。克拉姆的作品在記譜上也有其獨特的格式,他在視覺上尋求樂譜與樂曲之間的聯系,如在《宏觀世界》中,每部作品的第四首樂曲都按內容所表示的形狀印制,所以,“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樂譜被印成了十字架形,“盤旋的天河”被印成了螺旋形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巴比特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牧神午后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