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
釋義
折:挫折。撓:彎曲。形容意志堅定,無論受到多少挫折都絕不屈服。
出處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故事
東漢官員喬玄為人正直,性格剛烈,疾惡如仇。有一天,他正身染風寒,臥床不起時,一伙手執鋼刀的蒙面強盜,挾持著他十歲的兒子闖進來,對他吼道:“馬上把你家的財物全拿出來,否則,我就殺掉你的兒子。”喬玄沒有被強盜的恐嚇嚇倒,更沒有向強盜屈服。過了一會兒,司隸校尉陽球得到消息,帶領人馬趕來救助。因為怕強盜傷害孩子,陽球下令只將強盜團團圍住,沒敢輕舉妄動。
喬玄見此情形,用力喊道:“如果因為怕傷害我兒子的性命就放走壞人,那他們以后還會殘害百姓,為惡社會!趕快捉拿強盜吧!”陽球這才下令奮力捉拿強盜,可憐的孩子卻沒有來得及被救下,慘死在強盜手中。
喬玄這種在盜賊的威逼下毫不屈服的精神為后人所稱贊。后來,他雖然官至太尉,依然剛正清廉,連葬禮都十分簡單。為此,蔡邕在《太尉喬玄碑》中稱贊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用典
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系湖南長沙縣人,向來主張革命,屢仆屢起,百折不撓。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
自成雖然新遭大敗,但此人百折不撓,銳意進取,加之重要將領均在,上下同心,親密無間,又善于整飭軍紀,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難。
——姚雪垠《李自成》
上一篇:成語《百廢俱興》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百步穿楊》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