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巴比特
美國作曲家。1916年生于費城。早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學習音樂和數學。曾師隨菲利普·簡斯及馬里恩·鮑爾學作曲。后在普林斯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畢業后留校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華盛頓和普林斯頓從事數學研究,接著又短期從事過流行音樂。1948年,他回到普林斯頓大學音樂系任教。巴比特一直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教師,他的學生形成了所謂的“普林斯頓學派”,在普林斯頓任教期間,他對合成器音樂發生了興趣,幫助設計安裝了在紐約的普林斯頓——哥倫比亞電子音樂中心的“瑪克Ⅱ號”巨型音響合成器,并一直是美國這類音樂的領袖之一。
巴比特不僅作為作曲家,而且作為教師和理論家在音樂思想方面有著顯著的影響。由于他在音樂和數學上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創作一直是分析性和實驗性的,而不是表現性的。他用數學術語協調地分析了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其深刻的見解揭示了未被注意到的結構原理和潛在能力。他創造了一套十二音體系的音樂詞匯,并被廣泛運用。
1958年,巴比特發表了一篇題為《誰管你聽不聽?》 的文章,提出: 作曲家應該具有進行抽象思維的科學家所享有的那種顯示智力的自由,一位作曲家不應關心自己是否得到廣泛的聽眾,而應把自己的孤獨作為現代生活的現實而予以接受。他的作品不多,包括《幻像與祈禱》,《菲邏邁爾》及《列臘塔》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澤納基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克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