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防一覽》的主要內(nèi)容,《河防一覽》導(dǎo)讀
《河防一覽》是我國16世紀(jì)后期治河通運的代表作。明潘季馴著。黃河是一條 “善淤”、“善決”、“善徙”的河流。在最近三千多年中,僅下游決口泛濫就有一千五百余次,較大的改道二十六次、為害甚大。造成河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汛期間的洪水,二是河水中挾帶的大量泥沙。因此,治河必須兼治水和沙。明代治河,還須兼顧 “護陵” 和 “保運”。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后,黃河一變多支入淮的態(tài)勢為“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明實錄》神宗實錄卷三○八)的局面,漕運必經(jīng)之地的徐州及淮陰段的黃河成為河防工程的重點。此外,河南修防疏懈,堤岸卑薄,容易決口;全河入淮之后,河流日壅,淮不敵黃,容易潴為明陵之患;泥沙長期淤墊,河底高程增加,河口地勢變高,入海口經(jīng)常淤塞,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上述形勢,水利專家們言人人殊,各有主張。潘季訓(xùn)總結(jié)了勞動人民的治河經(jīng)驗,結(jié)合親身實踐,根據(jù)黃河水文特征和泥沙特征,運用水流力學(xué)原理,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這一方針標(biāo)志著治河理論的重大進(jìn)步。它一反賈魯?shù)氖琛⒖?、塞并舉的傳統(tǒng)主張,開辟了明清時期治河的新途徑,靳輔、陳潢等后世治河專家無不將其奉為圭臬,遵行三百余載而不替?!逗臃酪挥[》是以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為中心,全面闡述整個治河方略的專著。
本書成于萬歷十八年(1590),最早的是萬歷十九年(1591)刻本。清刻本中,以江南河庫道僉事何焯的校勘本為隹。民國時,汪胡楨又據(jù)明萬歷刊本及清乾隆刊本補校重印,較何氏刻本更為精善。汪本卷首有潘季馴《刻河防一覽序》、于慎行、高斌、張師載、何焯、茅乃文等人序跋,卷末有趙世暹、汪胡楨同輯的《河防 一覽附存》十篇。解放前,中國水利工程學(xué)會發(fā)行的平裝本即據(jù)該本排印。另有四庫全書本、中國水利珍本叢書本等。
潘季馴(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市) 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進(jìn)士。曾任九江推官、巡按廣東御史,旋進(jìn)大理丞。四十四年(1565)由左少卿進(jìn)右僉都御史。又進(jìn)右副都御史,尋以憂去。萬歷年間歷任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工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他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四任總理河道,實際負(fù)責(zé)治河十二年之久,是著名的治河專家。潘季馴四次受命任職,皆在河患猖獗之時。他體察水性,熟悉河形,排除浮言眾議,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任職期間,成績斐然。在治河中,他反對一味護陵保運,不顧兩岸百姓死活的做法,堅持“民生、運道二便”的原則;他提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針,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創(chuàng)造的守堤護堤法,在防洪、抗洪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為治河,他廢寢忘食,不畏勞苦,“與役夫什處畚鍤葦簫間,沐風(fēng)雨,裹霜雪,發(fā)白面黧”,以致“喀血骨立”。萬歷十四年(1586),潘氏被明政府起用時,已是七十高齡的老人,但他仍然不辭辛勞,勇當(dāng)重任。后因與廷臣意見不合,乞歸。年七十五而卒。
本書十四卷,約60萬字。各卷內(nèi)容如下:卷1載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皇帝給潘季馴的敕諭五道,并《祖陵圖說》、《皇陵圖說》、《兩河全圖說》;卷2《河議辨惑》闡述各種治河議論和作者的主張; 卷3列舉淮南、淮北、山東、河南、北直隸的河防險要;卷4載筑堤、塞決,順?biāo)畨?、滾水壩、石閘、涵洞、挑河、急疏、護堤等修守事宜;卷5為河源、河決考;卷6載稽證古今治河的文獻(xiàn)資料9篇;卷7—12皆往來公文;卷13—14載陳堂、尹謹(jǐn)、王世揚、常居敬等人的治河奏疏。卷2《河議辨惑》集中論說“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針,是全書的精華。潘季馴認(rèn)為: “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兩旁,則必直趨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河防一覽》卷二《河議辨惑》)他辨證地指出:“筑塞似為阻水,而不知力不專則沙不刷,阻之者所以疏之也。合流似為益水,而不知力不宏則沙不滌,益之者所以殺之也。旁溢則水散而淺,返正則水束而深?!?《河防一覽》卷八《河工告成疏》)。他很重視堤防的作用,指出:“堤固則水不泛濫,而自然歸槽,歸槽則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滌,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導(dǎo)而入海,皆因而至矣。”(《河防一覽》卷一○《申明修守事宜疏》)他認(rèn)為,只要注重修守,固定河槽,就能達(dá)到水沙并治、堤固安瀾的目的。他還多次強調(diào):“殺勢與攻沙二者,雖為針對河患二大原因之方案,然一以護堤,一則有賴于堤,是皆以堤為主也?!?《河防一覽》卷八《河工告成疏》) “堤以防決,堤弗筑則決不已,故堤欲堅,堅則可守,而水不能攻。堤欲遠(yuǎn),遠(yuǎn)則有容,而水不能溢?!?《河防一覽》卷七《兩河經(jīng)略疏》)在上述思想指導(dǎo)下,他很重視各種堤防的功用,如利用遙堤阻攔水流;利用格堤防止洪水順堤而流,形成順堤河,危及堤防;利用縷堤約束河流,束逼河水,沖刷河床;利用月堤,以免縷堤逼流太緊而發(fā)生沖決。潘季馴還認(rèn)識到: “河防在堤,而守堤在人,有堤不守,守堤無人,與無堤同矣?!?《河防一覽》卷一一《申明河南修守疏》) 所以,他很重視對堤防的管理,提出了 “四防”(即晝防、夜防、風(fēng)防、雨防) “二守”(即官守、民守) 的守堤法和栽柳護堤法。
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潘季馴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與豐富的經(jīng)驗,先所撰有 《宸斷大工錄》、《河防榷》、《兩河經(jīng)略》、《兩河管見》、《河漕奏疏》等著作。諸書之中,以本書內(nèi)容最為完備。何焯云: “公(按:指潘氏)才識精明,疊膺河漕重寄,其敷治全河方略,備載公所著《河防一覽》中?!?何?!吨乜毯臃酪挥[序》)茅乃文云,該書“乃其四任總河后所輯者,考賅既精,搜輯亦備。其他各書,雖于治河不無裨益,然皆一鱗片甲,不及《一覽》之洋洋大觀也。”(茅乃文《河防一覽跋》)后世學(xué)者和水利專家對它評價也很高。高斌說:“治河家言不一,其著于今者,則有元歐陽云《至正河防記》、明劉天和 《問水集》、萬恭 《治水筌蹄》諸書,而惟潘印川先生 《河防一覽》一書為最要?!?《河防一覽》高斌《重刻河防一覽序》)清政府曾令河署廣為刊印,將其頒發(fā)給河臣和河工人員,作為治河指南。本書闡述的治河理論也有明顯的缺陷。首先,黃河下游易于成災(zāi),除了洪水和泥沙外,還與流域的地質(zhì)構(gòu)造、河床坡度和徑流量不平衡有關(guān),它的淤淀與河床寬淺的自然規(guī)律,決非單憑“束水攻沙”的辦法所能改變,因為這一辦法只能束水,不能調(diào)節(jié)平衡水量,也不能改變河床坡度,更不能控制中游來沙,所以不能徹底解決黃河下游的淤淀問題。其次,潘季馴只強調(diào)黃河下游的整治,未考慮整個流域的綜合治理,對黃河泥沙的來源和成因缺少足夠的認(rèn)識,而泥沙問題不解決,洪水最終也無法控制。第三,在下游河道的治理方面,潘季馴片面強調(diào)筑堤,卻忽略了疏浚河道和開鑿引河等必要的分水措施,也有不夠完善之處。另外,根據(jù)最近的經(jīng)驗,在土質(zhì)稀松的堤岸上植柳,容易造成潰堤。潘季馴提倡的植柳護堤法,因地區(qū)不同也不完全可取。
參考文獻(xiàn)
- 1. 楊正泰: 《潘季馴與 <
- 河防一覽>
- 》,《歷史知識》 1987年第6期。
- 2. 沈怡: 《潘季馴治河——中國河工史上最光輝的一頁》,《中國科學(xué)史論集》 1959。
上一篇:《河?xùn)|先生集》的主要內(nèi)容,《河?xùn)|先生集》導(dǎo)讀
下一篇:《津逮秘書》的主要內(nèi)容,《津逮秘書》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