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牧神午后序曲》
交響詩。德彪西作于1894年,是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本作品于1894年12月23日在巴黎首次上演。樂曲內容取自德彪西的朋友,法國詩人馬拉美的詩篇原意,描繪牧神——羅馬神話中一種半人半山羊的神祗,以山野草原為其領地——在樹叢中出現的半醒半睡狀態:
復活時節,空中跳蕩著金黃色的陽光。朦朧中,牧神恍惚看見了一群仙女飄然掠過,他被這可愛的景象迷惑住了。這陽光,這嬌柔的手,靈敏的腳使他感嘆不已,他懷疑自己愛上了一個夢境。在完全清醒后,牧神開始回憶和反省,推究他所經驗到的這些感官和情緒,追詢那些夢幻境象的真實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思念。他狂放了,感官的滿足淹沒了理智的思考: 難道自己看見了一群天鵝? 于是,思潮逐漸現實了。最后,自己仿佛在埃蒂那山旁的樹陰下,懷抱愛神維納斯。正當他開始受到這種冒瀆神明的懲罰時,又昏昏欲睡,與清醒與事實告別了,在悵然若失中,走向那隱晦的消逝了的夢境里。
《牧神午后序曲》屬三段體管弦樂曲,由一段降D調的旋律為中間部分。前后兩段主要由開頭的長笛旋律發展而成,這段旋律共出現十次,每次都在和聲及節奏上作了變化,描繪了牧神在朦朧中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樂曲中沉悶的長笛獨奏; 豎琴撥奏; 四個圓號奏出的極輕和弦以及雙簧管如訴的獨奏,都顯示出印象派音樂的音調特點。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克拉姆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狂喜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