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狂喜之詩》
作品54號,斯克里亞賓第四交響樂的標題,作品于1908年在瑞士完成。該作品是斯克里亞賓第三交響樂 《神圣之詩》的續篇,作者在音樂中進一步抒發了他的神秘主義哲學思想。所謂“狂喜”是指創造活動達到毫無約束的自由境界時的歡樂。音樂表現了人的創造活動在進入自由境界時所產生的心醉神迷的狂喜狀態。樂曲為單樂章,采用了奏鳴曲式,因而也被稱為“交響詩”。樂曲結構為: 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呈示部中共有八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名之以象征性的標題。如第一主題為“理想”,第二主題為“自我”,其余分別為“仁愛”、“意志”、“創造”、“威脅”、“渴望”等。各主題在結構和材料上都有著內在聯系,如“自我”頻繁出現,而后化為“創造”;“仁愛”從“理想”引伸而出,又與“意志”緊密相關。引子后,由長笛奏出第一主題“理想”,而后又由單簧管奏出第二主題“自我”,象征著靈魂的覺醒。隨著音樂的發展,其余主題逐次出現,象征著人的不同精神狀態。展開部中各主題相互交織、融為一體。再現部中全部主題重復出現,情緒愈演愈烈。高潮處,銅管以宏亮的音響奏出“創造”主題,其后,音樂顯得異常優美絢麗,以示精神的升華,自由境界的達到。該作品整體構思恰當合理,簡繁有致,音樂發展富有邏輯,和聲音響獨特,配器手法豐富多樣,色彩華麗。是音樂會上的常見曲目。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牧神午后序曲》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新英格蘭的三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