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新英格蘭的三個地方》
管弦樂曲。艾夫斯作于 1903—1914年。作品以能引起人們豐富聯想的三個地名為三個樂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出生地景色和歷史的回憶。第一首:“波士頓公園里圣·高登斯的雕塑: 肖上校和他的黑人團,”很慢的慢板。肖上校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的英雄,熱忱主張廢除奴隸制。樂曲即對英雄及其團隊的紀念。音樂開始籠罩著莊嚴的氣氛,低音部的固定音型,以及色彩性復雜和弦、易變的復節奏、多調性效果,高潮時高音木管與低音銅管相對的寬音程配器,都反映了作者的寫作特征。第二首:“康涅狄格州雷丁的普特納姆營地》,快板。這個營地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紀念地,音樂描繪了一個孩子在營地中對戰爭時期情景的夢幻和想象,以及回到現實中所看到的一個美國小城鎮愉快的假日郊游引起的狂亂景象。這是一幅生動的音畫。旋律引用了《揚基歌》等流行歌曲和民間曲調。音樂充滿多調性,無調性、有時似乎是小鎮中兩支首尾相接的管樂隊吹出的相互撞擊的和聲。節奏錯綜復雜,例如當兩個進行曲一起演奏時,一個旋律的四小節等于另一個的三小節。最后在極強力度的不協和和弦中結束。第三首:“斯托克布里奇的豪薩托尼河”,很慢的慢板,是對作者和妻子在河邊散步時的回憶,是一首帶有撲朔迷離氣氛的優美樂曲,加弱音器的弦樂奏出的輕微的音流,襯托著圓號和英國管在另一個調上斷斷續續的旋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狂喜之詩》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士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