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文學
南亞次大陸是人類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以烏爾都語文學為主體的巴基斯坦文學,承襲了南亞古老的文化遺產,繼承了波斯和伊斯蘭文化的傳統。19世紀后,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文學特色。詩歷來是最流行的文學體裁。頌詩、敘事詩、抒情詩、挽詩等多種詩體,已有千年的歷史。20世紀后,詩的領先地位,被短篇小說取代。老一代詩人阿爾祖(1872—1951)的抒情詩集《悠揚的蘆笛》繼承了古老的波斯文化的風格,頗具幽怨和悲切的情感。喬什(1894—1981)的抒情詩集《火焰與露珠》是鄉土氣息與浪漫主義情調的結晶。他的政治題材自由韻詩,帶有明顯的叛逆色彩。費茲(1912—1984) 的抒情詩,追求虛幻的意境,富有浪漫主義的遐想。他的自由韻詩,聲援民族獨立與正義,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詩集有《風之手》和《忠誠的摹本》。卡斯密(1916— )的自由韻詩,題材廣泛,集中反映了五河流域的田園風光和村民生活,被譽為鄉村歌手。詩集有《花的火焰》和《忠誠的大地》。伊赫桑(1932— )和勒茲密(1934— )等一批中年詩人,正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構思,力圖以更新的手法去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短篇小說在30年代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發展。題材以反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前后的混亂、教派仇殺、經濟蕭條、政局動蕩等社會問題為中心。老一代作家閔杜(1912—1955)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他無情地揭露社會上的不平,同情人民的遭遇。所寫人物真實、生動。著有《冷肉》等30余部小說集。長于寫景的阿巴斯(1909—1982)著重揭露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不公,有小說集《阿南迪城》等。穆夫迪(1905— )的作品,注重人物心理描寫和感情剖析,代表作有《沉默》、《熱鬧》。詩人卡斯密(1916— )寫了多部優秀的短篇小說,如《棉花》、《番紅花葉》等。劇作家阿迪布(1914— )寫了《森林》等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作品。老作家坦維(1904—1963)的諷刺小說《玻璃宮》賈利斯(1924—1977)的《大地在覺醒》也頗有名。中年作家人才輩出,所寫作品很有影響,其中突出的有侯賽因(1926— )的《敵人》,納卡維1923— )的《紅霞之影》。女作家有巴特(1927— )的《串街游鄉的旅客》,卡迪西亞(1935— )的《饑餓的土地》,盧悌(1937— )的《山村姑娘》也為人所稱道。長篇小說為數不很多,可是獲獎作品不少。如西迪基(1923— )反映知識分子要求社會改革的《真主的大地》,女作家海德爾(1928— )用意識流手法寫的成功之作《火河》,女作家瑪斯杜爾(1927—1982)的《庭院》,侯賽因(1934— )的《悲哀世代》,穆夫迪(1905— )的《阿里普爾的艾黎》,女作家巴特(1927— ) 的《現代商隊》等。新一代作家的著名作品有伊姆迪亞茲 ·阿里的《瘋人院》和《納卡維(1923— )的《我的村莊》。劇作不甚活躍。主要的劇作有閔杜的《翻身》,賈利斯的《天亮前》,勒赫曼尼的《黑色的太陽》,穆衣因努丁的《從紅堡到郁金香地》。阿迪布的《背景》等。文學評論較活躍。風格獨特的老評論家瓦茲爾·阿迦,擺脫舊傳統,著有《思想拾遺》、《寬恕》等。其他突出的評論著作有阿扎爾的《橄欖枝》、薩利姆的《耳語》,巴爾基的《睡魔》等,他們的論點頗有新意。新一代評論家努拉尼和達殷的論點和風格值得關注。散文也有許多杰作,不少均涉及當前各種尖銳的社會問題。50年代曾出現分化趨勢的巴基斯坦文學,今天已被繼承和發揚南亞文化遺產的洪流所淹沒。巴基斯坦作家,正在更為廣泛的基礎上,積極吸取各民族的文化精華,努力使作品具有時代和民族特征的創新精神。
上一篇:尚古主義,原始主義
下一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