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三家義集疏
詩經學專著。二十八集。清王先謙(1842—1917)撰。王先謙,字益吾,號葵園,湖南長沙人。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等職,并曾主持南菁書院多年。編有《皇清經解續編》、《續古文辭類纂》、《十朝東華錄》等。著作甚富,除《虛受堂文集》外,以《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較為知名。此書專集三家詩的佚文、遺說。秦火以后,西漢初年,五經中《詩經》出現最早,由于最初流傳的地區、傳授的經師不同,今文《詩經》遂有魯、齊、韓三家。《魯詩》因最初流傳于魯國而得名,由大師申培所傳。《漢書·藝文志》記載《魯詩》的重要著作目錄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魯故》當是申培所注的《詩訓故》,《魯說》是其弟子韋、張、唐、褚諸氏的繼續補充。西漢時,《魯詩》最為盛行。至西晉時亡佚。據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考證:“凡荀子書中說詩者,大都為魯訓所本。孔安國從申公受詩為博士,太史公嘗從孔安國受業,所習當為《魯詩》。劉向父子世習《魯詩》,著《說苑》、《新序》、《列女傳》諸書,其所稱述,必出于《魯詩》無疑矣。《白虎通》詩皆魯說,《爾雅》亦《魯詩》之學。”《齊詩》由齊人轅固所傳,以傳者的地區得名。他的弟子們有所謂翼、匡、師、伏之學,把《齊詩》進一步與陰陽五行之說相結合,在西漢后期開始興盛,東漢前期盛極一時。《漢書·藝文志》載《齊詩》主要著作目錄有《齊后氏故》二十卷、《齊后氏傳》三十九卷、《齊孫氏故》二十七卷、《齊孫氏傳》二十八卷、《齊雜記》十八卷。上述這些著作,在魏時失傳。據陳喬樅考證,董仲舒學習《齊詩》,他的《春秋繁露》以及荀悅的《漢記》、焦氏《易林》、桓寬的《鹽鐵論》等所稱引的《詩》說,當是《齊詩》。《韓詩》由傳授者燕人韓嬰得名。在當時影響不及魯、齊二家,《漢書·藝文志》載《韓詩》的主要著作目錄,有韓嬰的《內傳》四卷、《外傳》六卷,還有其后傳者的《韓故》三十六卷、《韓說》四十卷。《韓詩》亡佚較晚,至北宋后才失傳。現在留存的《韓詩外傳》十卷,已非韓嬰原著,亦非釋詩之作。輯錄三家遺說,自宋代王應麟發其端,清代三百年間,范家相、馮登府、陳壽琪、陳喬樅、魏源等,都有考輯專著。迨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出,而集其大成。本書收輯西漢以來魯、齊、韓三家詩說,兼取后人疏解,折衷異同,加以考核說明。書中所述三家對于詩篇本事的說解,如《周南·漢廣》所詠江漢人民敬慕漢神的故事,《鄭風·溱洧》所述鄭國三月上巳節溱、洧之濱男女聚會的風俗等,都比《毛詩》的說法近于情理。其他如《周南·芣苢》、《召南·行露》、《王風·大車》、《小雅·小弁》諸篇本事的敘述,雖間有怪誕之說,亦可備參稽。王先謙輯錄之馀,有時也用案語的形式,發揮己意,每有創獲。如據韓、齊二家之說,認定《召南·小星》為卑官奉使、早夜勤勞之作;說《邶風·擊鼓》“是與陳宋伐鄭之役軍士所作”,“一時怨憤離叛之狀可見”,都是有識之論。凡三家與《毛詩》的章句與文字異同,亦一一舉出,對于理解詩義,頗有裨益。三家與《毛詩》,本是同源而異流,此書對于三家解說詩旨與《毛詩》相同者或三家無說者,都注以“三家無異義”、“三家義未聞”,采取“闕疑”的處理辦法。書中論詩,也有比《毛詩》迂曲之處。如論《鄭風·野有蔓草》不取《毛詩》“男女之詞”的解說,而取三家詩說“思遇賢人”的旨義,是亦通人之蔽。《詩三家義集疏》有民國四年(1915)虛受堂刊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為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