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司空圖
字表圣。祖籍臨淮(今江蘇盱眙),幼舉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少有文采。唐懿宗咸通十年(869),登進士第,得主司王凝賞識。后凝為宣歙觀察使,辟圖為幕吏。僖宗乾符五年(876),召為殿中侍御史,因趨赴遲留,責授光祿寺主簿。乾符六年,拜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廣明元年(880),黃巢軍攻入長安,圖退居河中。光啟元年(885),召知制誥,拜中書舍人。翌年,宦官田令孜于爭亂中劫僖宗赴寶雞,圖復還入河中,隱居中條山王官谷,日與名僧高士相游詠,自號為“知非子”、“耐辱居士”。昭宗即位,屢召屢辭,終歸山林。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召圖為禮部尚書,亦辭不起。后梁太祖開平二年(908),聞哀帝被弒,圖乃不食而卒。圖擅文能詩,長于絕句。其詩多林澤之吟,寫景詠物,筆調清麗,有“雨微吟思足,花落夢無聊”(《下方》)、“草嫩侵沙短,冰輕著雨消”(《早春》)之句為所自賞。其《南北史感遇十首》、《狂題十八首》、《有感》、《亂前上盧相》等篇什,則多時世之慨,其“兵圍梁殿金甌破,火發陳宮玉樹摧”、“亂后人間盡不平,秦川花木最傷情”諸句,堪為“嶇崎兵亂之間”(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的寫實之筆。歷來對其詩褒貶不一,東坡謂其“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同前),胡震亨則謂其“篇法未甚諳,每每篇不貫浹,如爐金欠火未融”(《唐音癸簽》卷八)。圖以詩論見稱。其《與李生論詩書》提出“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與極浦書》講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此“韻味”說是對魏晉六朝以來“意象”派詩歌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宋嚴羽之“妙悟”、清王士禛之“神韻”均受其影響。圖尤為推重王維、韋應物詩,謂其“澄淡精致,格在其中”(《與李生論詩書》)、“趣味澄夐,若清風之出岫”(《與王駕評詩書》)。所著《詩品》則具體發揮了其“韻味”說的詩學理論,列雄渾、沖淡、纖秾等二十四品類,以概括詩歌的各種風格、意境,乃至詩歌創作的不同方式及其藝術作用。其中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遇之匪深,即之愈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真體內充”、“離形得似”等語,實是對詩歌藝術特性的絕好概括,給后人以很大啟發。何文煥謂其“仿書評而別具體裁”(《歷代詩話考察》),許印芳稱其各以十二句四言韻語“分題系辭,字字創新,比物取象,目擊道存”(《二十四詩品跋》)。后代模擬之作有袁枚《續詩品》、顧翰《補詩品》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等均著錄其《一鳴集》三十卷,由其嗣子荷為后記,已佚。今存其詩文集十五卷,為后人所輯。《全唐詩》存其詩三卷又十首。存詞一首,《全唐詩補逸》補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補詩二首、斷句三,《全唐詩續拾》補詩一首。《全唐文》編其文為四卷,《唐文拾遺》又補一篇。事見新舊《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卷六三、《唐才子傳校箋》卷八。今人郭紹虞有《詩品集解》。
上一篇:詩詞研究·臺灣的魏晉南北朝詩歌研究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后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