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蠻黃鳥,止于丘阿。道之云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p>
“綿蠻黃鳥,止于丘隅。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p>
“綿蠻黃鳥,止于丘側。豈敢憚行,畏不能極?!薄帮嬛持?,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這是一首長途跋涉的服役者所唱的歌,反映了周朝時勞動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負擔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小雅的絕大部分篇章是在周室衰微到平王東遷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深刻地反映了那個動亂時期的社會生活,《綿蠻》當也產生于這個時期。
在當時,頻繁的徭役和兵役不僅給服役者自身帶來極大的痛苦,還破壞了正常的生產和家庭生活,使他們的父母無人奉養,家人無法團聚。這些內容在國風的《鴇羽》和《君子于役》等篇章中也有很多反映,這里就不多介紹了。這首《綿蠻》是寫行役者不堪饑渴勞累,幻想押隊的官吏能夠發點善心,滿足自己飲、食、休息的基本生理需要。但這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就象凍僵瀕死的人總是想象著自己正在烤火一樣。
這首詩采取了行役者與假想中的官吏對話的形式。第一章的前四句是行役者的話,道出旅途的艱辛??吹皆Q叫的黃鳥落在路邊的山坡上,行役者不禁發出了感嘆。自己雖生為人,卻連黃鳥也不如。黃鳥尚能在飛累時落在山坡上休息、覓食,而自己卻被迫在沒命地奔波,這么遠的路真要把人累壞了。綿蠻,鳥鳴聲。丘,土山。阿,山坳。云,句中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勞,勞累。第一章的后四句是行役者想象中的押隊官吏所說的話。他在饑渴勞累之極時,設想押隊官吏對他說:給他水喝,給他飯吃,教他勸他要堅強些;叫后面來的空車停一下,讓他坐上罷。實際上,這只是“望梅止渴”。我們怎能想象,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吏們,能夠對一個普通百姓或士兵發這樣的慈悲?這只是一個極度饑渴勞累之人的自我安慰,以此來支撐著自己不至于倒下去。飲和食,在這里用做使動用法,當“叫……飲”和“叫……食”講。
我們可以看出,第二章除三四句之外,其它各句都與第一章基本相同;第二章的內容也與第一章基本相同?!柏M敢憚行,畏不能趨”是說,(我口發怨言)怎敢是怕走遠路,只是怕(因饑渴勞累)而走不快罷了。憚,害怕。趨,快走。由這兩句,我們可以想見行役者處于怎樣的悲慘地位。他們忍饑耐渴長途跋涉,明明已經堅持不住了,但還是不敢公開指責官吏們,反而一再解釋:自己不是怕苦,只是怕走不快會誤事。他希望官吏們會因此而發點善心。這一章第二句中的“丘隅”是指山的角落。
第三章與第二章的不同,只有兩外:即“丘隅”變成了“丘側”,“畏不能趨”變成了“謂不能極”。但這兩章的內容幾乎沒什么變化。丘側,山坡旁邊。極,至,這里指到達終點。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各八句。每章的前四句是行役者的怨言,后四句是想象中官吏的答話。此詩就是通過這三次問答,自然而然地寫出了行役者的痛苦。此詩每章的開頭用黃鳥起興,既自然生動,又能對比出行役者所處的非人地位。此詩一唱三嘆、反復詠誦,結構上與現代歌曲的歌詞很相象,我們可以設想,《綿蠻》就是行役者在長途跋涉時唱在心底的歌。
上一篇:《維天之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羔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