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詩源辨體
詩論著作。明許學夷撰。許學夷(1563—1633),字伯清,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隱居不仕。此書自萬歷癸巳(1593)動筆,歷二十年,十易其稿,完成詩論十六卷(七百五十則)、詩選三十卷,于萬歷四十一年(1613)初刻詩論十六卷,詩選未刊行。此后至著者逝世,又歷二十年,增寫、修訂為三十八卷,并將詩論與詩選歸并,計詩論九百五十六則,詩選逾萬首。其婿陳所學于崇禎十五年(1642)抽取修訂本原稿的詩論部分刊刻,仍作三十八卷,詩選部分仍未付梓,可能后已亡佚。全書以時代為序,歷評《詩經》、《楚辭》、漢、魏、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唐、五代及宋、元、明詩,每代或半卷,或一卷,或兩卷,惟唐代二十卷,占全書篇幅一半以上。各代均先作綜述,后按詩體分論,再對作家作品進行具體評析。又有“總論”三卷,歷評前代詩論、詩話、詩歌選本等。其內容全屬論評,不涉雜事;其篇幅超過《詩藪》;其體例大致有序,自成體系。從他所說“古今說詩者,惟滄浪(嚴羽)、元美(王世貞)、元瑞(胡應麟)為善”,可見其詩學淵源。實際上,《詩源辨體》雖然體大帙富,但其理論主張,并未能跳出嚴羽和王世貞、胡應麟的圈子,只是在具體論述上更加細密或有所發揮,故可看作是繼承前后七子一派的詩話。書中的基本內容,大致可分為“尋源流”、“考正變”。其卷首稱:“詩自《三百篇》以迄于唐,其源流可尋而正變可考也。……統而論之,以《三百篇》為源,漢、魏、六朝、唐人為流,至元和而其派各出。折而論之:古詩以漢、魏為正,太康、元嘉、永明為變,至梁、陳而古詩盡亡;律詩以初、盛唐為正,大歷、元和、開成為變,至唐末而律詩盡敝。”可見其基本觀點仍是古詩崇漢、魏,律詩崇盛唐,與前后七子并無二致。不過,他試圖通過劃分“源”和“流”、“正”和“變”,理出詩歌發展變化的線索,說明詩歌發展中承繼、因革的關系,這是有一定意義的。而且,他既承認詩歌體制的“變”,也承認風格內容的“變”,這一點又較胡應麟的“體以代變”說有所發展。他認為宋詩“實為大變”,“宋主變,不主正,古詩歌行滑稽議論是其所長,其變無窮,凌跨一代,正在于此。或欲以論唐詩者論宋,正猶求中庸之言于釋、老,未可與語釋、老也”。這就是說,對待宋詩,必須承認“變”是它的主要特點,不能用對待唐詩的眼光即“正”的標準去衡量。在這一點上,許學夷是有特見的。書中對歷代詩人詩作的具體評論,也有一些較好的見解。他主張“識貴高,見貴廣”,要能“兼收容眾”,所以書中論詩評詩比較客觀。有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校點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有三境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