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裳者華,其葉湑兮。我覯之子,我心寫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裳裳者華,蕓其黃矣。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
《毛詩序》說此詩也是“刺幽王”的,同樣沒有根據(jù)。《裳裳者華》在《詩經(jīng)》里緊接在《瞻彼洛矣》之后,因此朱熹說:“此天子美諸侯之辭,蓋以答《瞻彼洛矣》也“(《詩集傳》)。清人方玉潤也持同一見解:“此詩與前篇互相酬答”(《詩經(jīng)原始》)。也就是說,上一篇《瞻彼洛矣》,是諸侯贊美天子的詩,這一篇《裳裳者華》是周天子贊美諸侯的詩。這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我們認(rèn)為此二詩同時產(chǎn)生于西周末年,為前詩的姐妹篇,前者如果稱為祝辭的話;那么,此詩則是答辭。二詩顯示了君臣關(guān)系的信任融洽,詩情歡悅和諧,不會是暴君厲王和昏君幽王時的詩,很可能是周宣王時的作品。從詩的情調(diào)來看,二詩很有雍容和樂的廟堂文學(xué)特色,在雅詩里很有代表性。
全詩共四章,每章各六句。其第一章大意是:堂煌美麗的花呀!它的葉子多么茂盛呵!我遇到的這個人呵,我的心事向他傾訴呵!我的心事向他傾述呵!因此我們愉快地相處呵!詩里詳溢著周天子的喜悅心情,像和知心朋友促膝談心,互相傾慕而又信賴,顯示出政通人和、君臣聚會的歡快氣氛。周天子在慰勉諸侯的同時,躊躇滿志之情,溢于言表。詩中“裳裳”,又作“常常”或“堂堂”,這里乃是鮮花盛開的樣子。“華”是“花”的古字。“裳裳者華”和上詩“維水泱泱”反映的是同一個春汛季節(jié)。當(dāng)時冰雪消融,春潮初泛,萬物逢春,一派春光明媚,欣欣向榮的生機。“湑”,是言草木茂盛。“覯”,見也,遇也,會見也。“之子”意為此人,這個人。“之子”在《詩經(jīng)》里屢見。《國風(fēng)》中多指女子。這里當(dāng)指與會的各封國諸侯。周天子見到各路諸侯來到洛水聚會,興高采烈,因而看到的花也感到好,葉也感到好,各個諸侯給他的印象也極好,當(dāng)此之際,詩情勃發(fā),于是向諸侯傾吐了他的心事,加以慰勉。當(dāng)然也是作為諸侯們對其擁戴的答謝。“寫”在這里同“瀉”,渲池,傾吐、表達(dá)的意思。既然諸侯敬重周天子,周天子也深感“有譽處兮”,即能夠安樂相處。“譽”當(dāng)通作“豫”,意為安樂。這第一章的內(nèi)容和《小雅·蓼蕭》的第一章的章法詩情極其相似;
蓼彼蕭斯,零露湑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第二章同第一章復(fù)沓,除變換個別字面,基本思想相同。大意是說,周天子見到的花,其顏色黃得沒有辦法再黃了。(“蕓”是深黃色。“蕓其黃矣”是黃而又黃之意。)我見到這個人呵!他是真有文才呀!(章,指文章、文才,實際指人的才干。)因此才有喜慶呵!這里寫出周天子看到各個諸侯都聰明能干、才華橫溢,從而發(fā)出由衷的贊美之辭。
第三章的內(nèi)容同前二章基本相同。只不過被描寫的花有黃的還有白的,花色繁多。而諸侯們不僅才華出眾,風(fēng)度神采也很超群。他們坐在那四匹黑鬃白馬拉的車上,那六條馬韁繩格外顯得鮮明耀眼,因而也顯得車馬威儀隆盛。“駱”在古代指一種黑鬣(此指馬鬃)的白馬。“轡”是馬韁繩。據(jù)說古代一輛車用四匹馬拉,周代的車,當(dāng)中有一獨轅,駕轅的兩匹馬叫服,各有二轡;兩旁的兩匹馬叫驂,各有二轡,但兩驂馬的內(nèi)轡系而不用,故總稱一車四馬六轡。“沃若”在這里是鮮明光潤之意。這章詩可和《小雅·黃黃者華》第四章相互參證:
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qū),周爰咨度。寫的是旅途生活,但對馬的描寫和《裳裳者華》這一章近似。
最后一章沒有和前三章復(fù)沓。但仍保持六句一章的結(jié)構(gòu)。而且對其含意理解,多有不同意見。我們認(rèn)為這一章詩用駕本比喻朝政。周天子如果是車的駕馭者的話,那么,一定要有左右親信的配合輔佐,即所謂左輔右弼,猶如人之左右手。這樣朝政就如車的運轉(zhuǎn)一樣自如。在《楚辭·離騷》里也把國家比喻為車子——皇與,屈原深恐“皇與之?dāng)】儭薄T姷拇笠馐钦f,輔佐我的人想要向左轉(zhuǎn)就轉(zhuǎn)向左;想要向右轉(zhuǎn)就轉(zhuǎn)向右,周天子能夠適當(dāng)任用他們,也能適當(dāng)駕馭他們,只因為周天子有這種能力,所以才能繼承先王的功業(yè)。這樣周天子就會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勝。詩情飽滿,充滿信心,顯然是周宣王政治中興時的景象和心態(tài)。詩中的“左”“右”,每句前的是名詞,指周王近臣,猶如后代的左右丞相。每句后的兩個“左”“右”,是動詞,指政治措施的施行和調(diào)整。“宜”,適當(dāng)。“有”,具備。“維”是句首虛詞,或解為“唯”的通假字亦可。“似”通“嗣”,意為繼承。
綜觀全詩,君臣和樂,國勢強盛,斷非“國人皆怨”(《史記·周本紀(jì)》)的幽王時代所能產(chǎn)生的。本詩與前詩一唱一和,本是民歌的手法,這說明統(tǒng)治者最上層賦詩言志也深受民歌的影響。
上一篇:《行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褰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