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黃鳥黃鳥,
無集于榖,
無啄我粟。
此邦之人,
不我肯榖。
言旋言歸,
復我邦族。
(榖、粟、榖、族,侯部。)
黃鳥黃鳥,
無集于桑,
無啄我粱。
此邦之人,
不可與明。
言旋言歸,
復我諸兄。
(桑、粱、明、兄,陽部。)
黃鳥黃鳥,
無集于栩,
無啄我黍。
此邦之人,
不可與處。
言旋言歸,
復我諸父。
(栩、黍、處、父,魚部。)
〔譯文〕
黃鳥啊黃鳥!不要停在楮樹上!不要吃我的小米!這個國家的人們,待我沒有好心腸?;厝セ厝タ旎厝ィ氐轿业募亦l。
黃鳥啊黃鳥!不要停在桑樹上!不要吃我的高粱米!這個國家的人們,沒法叫他們通情理?;厝セ厝タ旎厝ィ氐轿腋绺绲纳砼?。
黃鳥啊黃鳥!不要停在柞樹上!不要偷吃我的黍米!這個國家的人們,不能和他們共處相來往?;厝セ厝タ旎厝?,回到我長輩的身邊。
〔評介〕
《黃鳥》三章,章七句。關于此詩主旨,自《傳》、《箋》以來,人人說殊?!对娦颉氛f:“刺宣王”,未明所刺者何事。毛《傳》云:“宣王之末,天下室家離散,妃匹相去,有以不禮者?!编崱豆{》解釋說:“刺其以陰禮教親而不至,聯兄弟之不固。”即認為周宣王教民婚姻之道不夠,聯結兄弟不牢固。朱熹《詩集傳》云“民適異國,不得其所,故作此詩?!狈接駶櫋对娊浽肌分^:“人心澆漓,日趨愈下,有滔滔難返之勢?!薄按堂耧L偷薄也”。余冠英先生解析此詩說:“離鄉背井的人在異鄉遭受剝削和欺凌,更增加了對邦族的懷念。”(《詩經選》)這是對朱說的具體引申。我以為這個解說符合詩意。
詩共三章,以反復唱嘆的形式,逐層深入地表達其主旨。第一章開端是:“黃鳥黃鳥,無集于榖,無啄我粟?!钡诙隆⒌谌碌拈_頭將“榖”易為“?!焙汀拌颉保瑢ⅰ八凇币诪椤傲弧焙汀笆颉?。雖語言相似,但詩意推進了一步。榖(是楮樹)、桑、栩(是柞樹),在屋外,而粟、粱、黍是糧食,在屋內,從屋外到屋內,此深入一層,是層遞格修辭;接下來,第一章以“此邦之人,不肯我榖。言旋言歸,復我邦族”相續,“榖”,善?!靶?、“歸”,還。第二、三章將“不我肯榖”換為“不可與明”和“不可與處”,將“復我邦族”換成“復我諸兄”和“復我諸父”,“明”,同盟,信任?!疤帯保嗵帯摹安豢衔覙b”到“不可與明”,再到“不可與處”,意思逐漸加重,也是層遞格修辭;從“復我邦族”到“復我諸兄”,再到“復我諸父”,親密程度逐漸增加,仍屬層遞格修辭。由于成功地運用層遞格修辭,使全詩“上下相接,若繼踵然”(陳骙《文則》)給人以和諧完整的美感,又可使作品的內容層層緊扣,從而深化、強化了詩旨——在異鄉受盡剝削和欺凌之后,對邦族和親人的懷念。另外,詩中黃鳥出現六次,“具有三個修辭格的作用”(周振甫說,參閱四川辭書出版社《詩經楚辭鑒賞辭典》):首句“黃鳥!黃鳥!”三章相同,是復疊格;同時這是呼叫黃鳥,提出勸告,故又是呼告格;這里用的是感嘆口氣,所以又是感嘆格。由于綜合運用修辭格,此詩“其辭脫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王國維《人間詞話》),令人應接不暇,美不勝收。
上一篇:《麟之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墻有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