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峻峭
古代詩學概念。葛洪《抱樸子·行品》:“士有行己高簡,風格峻峭,嘯傲偃蹇,凌儕慢俗。”這里的“峻峭”,是指人格的不拘禮法,高標不凡。“峻峭”由品評人物,漸用于詩文批評。如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昔潘勗錫魏,思摹經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風清骨峻,篇體光華。”“峻峭”作為一種詩文風格,它首先是立意的高峻不群,漠視禮法,嘯傲權勢,慢凌塵俗。柳宗元、劉禹錫耿介自守而迥拔流俗,他們的詩歌,就體現了“峻峭”的風格。方回《瀛奎律髓》卷四評柳詩“峭而勁”,就包含了志意情性的孤高勁拔。“峻峭”在物象上表現為豪邁挺立,如危峰絕壁,穿倚霄漢,奇松巨石,傾倒谿壑。唐吳融《禪月集序》說:“至后李長吉以降,皆以刻削峻拔,飛動文彩為第一流。”在境界特點上,“峻峭”因挺拔無比,落落不群,而顯得孤寂清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整個境界寂寞清冷,寒氣逼人,但恰好襯托了斯人抗拒風雪、堅韌不拔的“峻峭”個性。“峻峭”的風格,語言遒勁有力,操調險急。劉勰《文心雕龍·風骨》中的“骨峻”,就是指文字的峻削細刻。金趙秉文《答李天英書》:“江淹、鮑明遠、李白、李賀得其峭峻。”文字不刻削,則雍容乏力,無高峻之態;運語不險勁,則平易鋪敘,無挺拔之氣。“峻峭”與“淡泊”不同,雖然兩者都迥拔流俗,但“淡泊”是心凈似水,不問世事;而“峻峭”卻寄寓著深沉的憂憤。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崢嶸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崇川各家詩鈔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