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袁凱
字景文,號海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凱幼孤力學,曾以《白燕》詩受到元末詩人楊維楨的贊賞,并連書數紙,盡散坐客,一時呼為“袁白燕”。元末曾為府吏,博學有才辯。入明后,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被薦為御史。太祖嘗審犯人畢,命凱送太子復審,太子為減罪。凱還報,太祖問:“朕與東宮孰是?”凱頓首答云:“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太祖認為他持兩端而左右逢源,遂惡之。凱懼禍,遂托瘋疾以歸。太祖曾派人考查,凱佯狂以免禍。其詩多詠物寄懷、題贈、唱酬之作。早年作品曲折表達了元末的政治黑暗與社會動亂,如《老夫五首》、《夜歸》、《沙涂行》皆是這類作品。其《蚊》詩中寫道:“群蛇戢戢方斗爭,蝦蟆螻蛄相和鳴。百足之蟲行無聲,毒氣著人昏不醒。蚊蚋雖微亦縱橫,隱然如雷吁可驚。東方日色苦未明,老夫閉門不敢行。”這是以寓言形式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感受。《客中除夕》則以攄懷寫情方式反映了戰亂給人們造成的離散:“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其晚年作品對于明初的殘暴統治亦時時予以譏刺。《辛酉大醉書東郊主人壁》詩中勸人及時行樂,不要貯財貽患,否則“一朝籍縣官,雖悔何所追”。這是諷刺明太祖好抄官民之家。(《鄉友攜酒至舍下》)詩借飲中不能暢談反映當時政治氣氛之恐怖:“上談羲皇際,下逮唐與虞。秦漢無足論,且復話樵漁。樵漁雖微賤,頗似淳古初。戒之勿易言,相顧但嗟吁。”其古體詩學漢、魏,但詩中缺少警句與開闔變化之妙;律體學杜甫,但多是有句無篇;五、七言絕句藝術上較為成功。其五絕有古樂府民歌風格,如:“江水一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到早還鄉。”(《京師得家書》)七絕綽約有中唐風致,如:“木落淮南秋色空,閑登高閣送歸鴻。白頭老婦癡兒女,盡在蕭條望眼中。”(《登閣》)凱在明代是較有影響的詩人,何景明謂“我朝諸名家集,獨海叟詩為長”。(轉引自《明詩紀事》)《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蔣士銓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袁宏道集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