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毛詩故訓傳
簡稱《毛傳》。詩經注本。三十卷。西漢(一說秦漢間)毛亨撰。毛亨,生卒年不詳。魯(今山東曲阜一帶)人,一說河間(今河北獻縣)人。關于《毛傳》的作者和傳授源流,自漢迄唐,諸說不一。現代一般根據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所記,定為毛亨(大毛公)所作。相傳其詩學傳自荀卿,西漢初期開門授徒,所著《詩故訓傳》傳之趙人毛萇(小毛公),為“毛詩學”的開創者。其書之章句訓詁,大抵采用先秦學者的意見,取自先秦群籍。如釋《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國語》;釋《葛覃》、《草蟲》等篇,義見《禮記》。書中解釋篇旨,常能保存古義。如謂《大雅·綿》首章敘述古公亶父避狄,自豳遷岐的事。這些經過,《孟子·梁惠王》篇、《莊子·讓王》篇、《淮南子·道應》篇都有記載,《傳》文引此有助讀者了解周之先世自豳遷岐的歷史。此書釋詞精當,義多可取。解字釋詞,皆有體例。或統釋全篇于首章,或統釋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釋虛詞,或以今語通古語,或以今義通古義,或用復詞釋單字,或用單字釋復詞,或倒文為訓,或比況為訓,或探下為釋,或補足前訓,或字同而訓異,或字異而訓同。總之,皆有體例可尋,稍加歸納,即見條理,足為古書訓詁示范。于創作方法,則獨標“興”體。“六義”之說,最早見于《周禮·大師》“教六師”,《詩序》加以引述,但只解釋《風》、《雅》、《頌》,沒有說明賦、比、興的涵義。《毛傳》標示“興”體,實屬創舉。據宋王應麟《詩經考異》引鶴林吳氏的統計,《毛傳》標明“興也”的凡一百十六篇。綜觀《毛傳》所標“興”詩,有的所標位置不當,有的與“比”義界限不清,還有少數誤標、漏標。然將前人所傳賦、比、興的作法,首次運用于詮解詩篇,為后人提示說詩解文途徑,意義重大。東漢末年,鄭玄為《毛傳》作《箋》,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進一步疏解《毛傳》、《鄭箋》。清代陳奐作《詩毛氏傳疏》疏解更為完備。但毛亨解《詩》,往往從封建倫理道德出發,對一些詩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是其缺陷。《漢書·藝文志》載《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原書已佚,后世傳本,均附以《鄭箋》。北京圖書館藏有宋刻單行本一部,又殘本一部。清代段玉裁撰有《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三十卷。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歐陽文忠公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毛詩王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