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楚辭》研究在國外
《楚辭》譯介和研究,相對而言日人多而西人少。日本的目加田誠、藤野巖友、星川清孝、石川三佐男,德國的葉乃度(E.Erkes)、鮑潤生(F.von Biallas),英國的亞瑟·韋利(A.Waley)、霍克思(D.Hawkes),法國的戴密微(P.Demieville),匈牙利的杜克義(F.Tokei),美國的史內德(L.A.Schnei-der)等,均有重要翻譯和研究著作問世。《楚辭》研究難度較大,國外學者多集中于下列問題:(一)屈原其人的真實性。對此國外學者一般持肯定態度。盡管先秦不見屈原記載,但司馬遷所寫的評傳,他們仍然認為信實可據。但石川三佐男認為,揚雄看到《史記》屈原傳有所虛構,才創作《蜀王本紀》。美國海陶瑋雖傾向認為實有其人,但他一面認可《史記》為信史,一面指出其虛構性,因而說屈原乃文學型人物。史內德則代表形象研究傾向,在《楚國的狂人》一書中把屈原當作“忠奸神話”原型,而探索屈原形象在中國歷代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演變。(二)《楚辭》與巫術活動的關系。霍克思認為,《楚辭》含有禮儀描寫,只有用巫術研究方見其義(《求宓妃之所在》)。(三)《楚辭》的藝術形式。星川清孝的《楚辭研究》,細致探討《楚辭》詩句。認為其句法對后代祭祀文學有所影響。(四)《楚辭》諸篇的思想內容。霍克思認為,《楚辭》有兩大原型,即“巡游”和“憂傷”(上引霍著)。星川清孝對《詩經》和《楚辭》加以比較,認為后者反映了人類的人道主義精神(上引星川著作)。關于《離騷》,西村碩園認為,以“遭憂”釋“離騷”之義為確(《屈原賦說》)。但竹治貞夫說,“離騷”不外是“憂愁”之意,“遭憂”、“別愁”皆失之(《〈離騷〉——夢幻式敘事詩》)。蘇聯E·A·謝列勃里雅可夫說,《離騷》是一個懷抱理想卻乖違時俗之人的自白(《屈原和楚辭》)。關于創作《天問》的原因和動機,國外學者看法不一。戴密微認為,《天問》里包含著對宇宙起源、結構及其存在原因所進行的哲學思辨,而這些思辨也見之于老子和莊子的著作,在世界其他文學作品中也可看到(《道家的謎》)。德國衛德明在《〈天問〉淺論》一文中,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在古代祭祀儀式上,常有關于宇宙和神話的問答。通過加進去的一些詩句,他使那些問題有了新的含義。屈原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在國外也有一些研究的實例,但相對較少。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龔鼎孳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經》里的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