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貴遠賤近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是對于復古文風的又一批評與概括。語見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于自見,謂己為賢。”“貴遠賤近”,是兩漢以前早就存在的一種厚古薄今的不良傾向,它“向聲背實”,不符合文學發展的歷史實際,所以曹丕認為是錯誤的并加以指責。他因此呼吁人們拋棄這種復古主義的批評標準,要求從文學實際出發,“審己以度人”,確立公正而客觀的態度來評價古今作家作品,才能促進文學的健康發展。其實,對于“貴遠賤近”之論的批判,并非曹丕創始。東漢初桓譚曾慨嘆時人對于揚雄這一當代文豪的輕視,他批評說:“世咸尊古卑今,人貴所聞賤所見也,故輕易之。”(見《新論·閔友》)王充也發揮桓譚之論,云:“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貴所聞而賤所見。辯士則談其久者,文人則著其遠者。近有奇而辯不稱,今有異而筆不記。……揚子云作《太玄》,造《法言》,張伯松不肯壹觀,與之并肩,故賤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為金匱矣!”(見《論衡·齊世》)曹丕的“貴遠賤近”之論,即源自桓譚、王充“貴所聞賤所見”之言。不過比較而言,漢時“文學”,兼指學術。而魏晉以后,開始了“文學自覺”的時代,因而曹丕之論,則由批判復古學風,逐漸轉入文學批評,其“貴遠賤近”,主要針對當時文壇流弊及詩文著作方面的復古文風而言,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均具有積極的意義。參見“尊古卑今”。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