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長跑
中國古代的奔跑,開始并不是體育競技項目,而是一種軍事訓練。中國古代善跑者最早稱為“先馬”(或“先馬走”),也就是“馬前卒”。要求在奴隸主出行或作戰(zhàn)時,要跑在馬或馬車的前頭,其速度要求可想而知。奔跑是古代士卒的基本技能之一。早在西周時期的武士即重視長跑訓練,至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的近衛(wèi)隊仍以長跑為必習項目。《孫子·九地》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強調(diào)速度對作戰(zhàn)的重要性?!秴亲印D國》要求把“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作為精銳部隊。當時對軍中士兵的長跑訓練是高負荷的,《墨子·非攻》:“古者吳闔閭教七年,奉甲執(zhí)兵,奔三百里而舍焉。”吳王練兵要全副武裝長跑三百里,其運動量極大。此時期,出現(xiàn)了不少善跑之人,如《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載吳國王子慶忌,“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shù)百里。吾(闔閭)嘗追之于江,駟馬馳不及”。兩晉南北朝時,軍隊將帥都十分注意對征召士卒跑跳技能的測試和訓練,其中北魏將領(lǐng)楊大眼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奔跑能手。據(jù)《魏書·楊大眼傳》記載,北魏太和年間(477~499),“時高祖自代將南伐,令尚書李沖典選征官。楊大眼往求焉。沖弗許。大眼曰:‘尚書不見知,聽下官出一技?!愠鲩L繩三丈許,系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見者莫不驚嘆。沖曰:‘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也?!煊脼檐娭鳌!睏畲笱廴脒x“軍主”后,屢建戰(zhàn)功。此記載雖有些夸張,但也足以看出其奔跑能力及速度。跑步能力是宋朝時軍中重要的一種技能,宋朝召募士卒要先度量身材,“次閱走躍”,士卒升遷為軍官,也要“有司馬先閱走躍,上下馬,再視武藝”。(《宋史·卷一九三·兵志七》)跑步在遼、金、元時期也十分受重視,在元朝設(shè)立了急遞站鋪,用來傳遞文書,每鋪設(shè)輔丁五人。“鋪兵須壯健善走者”(《元史·兵志》)擔任,“不堪之人,隨即易換?!痹木┏呛蜕暇?,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長跑比賽,叫做貴由赤,據(jù)元末人陶宗儀著的《南村輟耕錄》記載:“貴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以腳力便捷者膺上賞……先至者賜銀一餅,余則緞疋有差?!眳⒓诱哂珊庸艅?wù)起跑,到故宮的金鑾殿終止,這是在元代的大都(即北京)的貴由赤跑法;元代的上都(即今天的內(nèi)蒙古多倫縣),起跑點在泥河兒,終點在宮殿中,距離是一百八十里,“越三時,走一百八十里”,元代的三個時辰是今天的六個小時,一百八十里是九萬米,可見其耐力和速度算是不錯的了。清代軍中重視騎術(shù)訓練,對跑步則不夠重視。但少數(shù)民族中有各種賽跑活動。西藏的民族賽馬、賽跑是各節(jié)日的娛樂活動,而臺灣的高山族人民則以賽跑練習腿力。
上一篇:古代典籍·金史
下一篇:歷代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