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楚辭通釋
楚辭注本。十四卷。王夫之撰。此書大致依王逸《楚辭章句》編次,刪去《七諫》以下五篇,加入江淹《山中楚辭》、《愛遠山》兩篇以及王夫之《九昭》一篇,共四十四篇。明清之際眾多楚辭注家大抵借注屈寄寓民族思想,此書表現尤為突出,其《九昭》自序云:“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鄉,而遘閔戢志,有過于屈者。”具體注釋中也時時流露痛惜明王朝滅亡的感慨,闡述了國家興亡治亂的道理。如注釋《天問》“帝降夷羿”一段,借寒浞殺后羿事議論說:“蓋無道必亡,虐民縱欲,雖有強力,不足憑也。”文字訓釋和時地考證方面,此書有不少獨創之處。如認為《哀郢》作于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之后:“哀故都之棄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頃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曰東遷、曰揖齊揚、曰下浮、曰來東、曰江介、曰陵陽、曰夏為丘、曰兩東門可蕪、曰九年不復,其非遷原于沅溆,而為楚之遷陳也明甚。王逸不恤紀事之實,謂遷為原之被放,于‘哀郢’之義奚取焉?”又如認為《九歌·禮魂》是“送神之曲”,是“前十祀之所通用”。這兩說雖都晚于汪瑗的《楚辭集解》,但都有所發揮,且影響比汪氏更大。不過此書也有一些較明顯的錯誤,如把《卜居》中“突梯”一詞解釋為“大竇曰突,從突而入,緣梯而登,鉆穴逾墻之謂”,實為望文生訓。又如懷疑上官大夫與靳尚為一人,已為蔣驥辨明其非。以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較通行。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楚辭補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法格律·詩體·歇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