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詞· 彈指詞》新詩鑒賞
詞別集,三卷,補遺一卷,清顧貞觀撰。貞觀(1637~1714)字華峰,號梁汾,無錫(今屬江蘇)人。康熙十二年(1673)舉人,官翰林典籍,曾官于權相明珠家,與其子納蘭性德交好。康熙二十三年返鄉(xiāng)筑積書巖,在其中讀書寫作三十年。
清初顧詞與朱彝尊詞、陳維崧詞并稱為“詞家三絕”。其實顧氏詡之成就遠遜于朱陳,對后世的影響更不能與朱、陳同日而語。顧詞之所以見稱于時者主要在于他為救吳兆騫所寫的兩首《金縷曲》。吳是江南才子,少時即名滿江南,因“科場案”被謫居寧古塔。顧氏以詞代書,寫下了兩首感人至深的詞章。
第一首云:“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shù)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鳥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作者完全用白描手法,如說常話,痛快淋漓地表達了對落難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對日夜算計他人的魑魅魍魎的痛恨。“科場案”實際上是清統(tǒng)治者藉以加強對江浙士人鉗制和鎮(zhèn)壓的一個由頭。江浙士人的不滿在這組詞中也得到了曲折的表現(xiàn)。因此,它們傳誦一時,甚至感動了納蘭性德,幫他援救吳兆騫。
顧詞多寫于行旅之中,以描摹風景、攄寫羈旅情懷為其所長。有些涉及清初的戰(zhàn)亂:“消受水驛山程,燈昏酒冷,夢兒中叨絮。兒女心腸英雄淚,抵死偏縈離緒。烽火遙連,家書間隔,漂泊隨鴛侶。芳時斷梗,欲歸歸向何處?”(《百字令·甌東苔雨》下片)從詞中可見三藩之亂亦給江浙一帶人們帶來了苦難。
顧氏小令優(yōu)于慢詞,他有一部分小令下筆之重,頗似陳維崧。如《青玉案》(天然一幅荊關畫)、《眼兒媚·西興候潮》《夜行船·郁孤臺》等。《清平樂·薄暮上懷柔望紅螺山一帶舊邊墻》頗能代表這部分小令的風格:“煙光上了,天淡孤鴻小。一派角聲聽漸杳,吹冷西風殘照。平安火映譙樓,旌旗半卷城頭。寫入屏山幾曲,鄉(xiāng)心歷亂邊愁。”可見詞人力圖在尺幅中追求闊大的意境。
顧之門人杜詔言顧詞“出入南北兩宋,而奄有眾長”(《序》)。言顧取法面廣是對的。如《菩薩蠻》(亂紅新碧陰如幕)系學溫庭筠;《浣溪沙》(不是圖中是夢中)等學秦觀,有的還標明學辛棄疾、史達祖。但說“奄有眾長”則為夸大之詞。陳廷焯就說顧詞:“不悟沉郁之妙。”顧氏一些詞是停留在簡單模仿上。有些又過于粗率,缺少提煉。如“果然仙品如圖譜”(《菩薩蠻》),“真?zhèn)€而今親試”(《昭君怨》),這些作為小令的起句是太粗糙了。
顧集取名于“彌勒彈指,樓閣門開,善才即見百千萬億彌勒化身”,意謂其詞苦心孤詣,出神入化。顧集為杜詔所刊,刻于雍正甲辰年(1724)。
此四卷本為光緒間其八世孫顧綬珊所刊。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珂雪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納蘭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