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卜式輸財言治》鑒賞
(節自 《平準書》)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為中郎,爵左庶長,賜田十頃,布告天下,使民知之。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親死,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予弟。式入山牧十余歲,羊致千余頭,買田宅,而其弟盡破其業,式輒復分予弟者數矣。
是時漢方數使將擊匈奴,卜式上書愿輸家之半縣官助邊①。天子使使問式: “欲官乎?” 式曰: “臣少牧,不習仕宦,不愿也。” 使問曰: “家豈有冤,欲言事乎②?” 式曰: “臣生與人無分爭,式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順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于人? 無所欲言也。”使者曰: “茍如此,子何欲而然?” 式曰: “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具其言入以聞,天子以語丞相弘③。弘曰: “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于是,上久不報式。數歲,乃罷式④。
式歸,復田牧。歲余,會軍數出,渾邪王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卜式持錢二十萬予河南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天子見卜式名,識之曰: “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邊?”乃賜式外繇四百人⑤,式又盡復予縣官。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百姓。
初,式不愿為郎,上曰: “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為郎,布衣屨而牧羊⑥。歲余,羊肥息。上過,見其羊,善之。式曰: “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以時起居,惡者輒斥去,毋令敗群。”上以式為奇,拜為緱氏令⑦。試之,緱氏便之,遷為成皋令,將漕最⑧。上以式樸忠,拜為齊王太傅。
【譯文】 天子 (漢武帝) 考慮到卜式所說的話,便召拜卜式為中郎,爵位是左庶長,賞賜給他十頃田地,并布告天下,讓老百姓都知道此事。
卜式是河南人氏,以種田、牧畜為業。他的父母早已逝世,只有一個弟弟。弟長成人了,式便獨身出走,與弟分家,他只拿了一百多頭羊,所有田宅、財產,都讓給弟弟,自己卻到山里去牧羊。過了十幾年,羊的數目達到一千余頭了,他便買起了田地房屋。他的弟弟卻早已把產業敗得精光,式又把自己的財產分送給弟弟,式對弟弟如此做已有好幾次。
這個時候,漢屢次派將領去攻打匈奴,卜式便上書武帝,愿意把自己財產的一半獻給朝廷,用于資助邊防。武帝便派一使者去問他捐獻財產的原因。使者問式: “是想做官嗎?” 卜式說: “我自小放牧,未曾學過做官的體統,不愿做官?!笔拐哂謫枺?“難道你家有冤情想要申辯嗎?” 卜式說: “我自出生以來就與人無紛爭,我居住的地方,如有貧苦的,我就借錢給他; 如有行為不好的,就教訓他。所有與我同住的人都相處很好,我怎么可能與別人結冤呢? 我沒有什么要想申辯的?!?使者問: “既然如此,你究竟為什么要捐錢呢?” 卜式說: “皇帝要滅匈奴,我認為,有本領的,應在邊疆盡力死節,有錢財的,應拿出來供給他們,這樣匈奴才可滅掉?!笔拐呷氤巡肥剿f的話告訴武帝,武帝將此事詢問丞相公孫弘。弘說: “這行為不是人之常情,這種不按法規辦事的臣子,不能認為他開化而是擾亂法紀。希望陛下不要應允他?!?于是,武帝很久不去理睬他。過了幾年,本為中郎的卜式被罷免。
卜式回歸鄉里,依舊種田放牧。過了一年多,又碰到漢軍屢次出戰,匈奴的渾邪王等投降,朝廷費用很大,倉儲府庫也空了。到了第二年,大量貧困民眾流離遷徙,都靠朝廷供給其吃住,朝廷不能全部供養。卜式便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的郡守,分給遷徙來的百姓。河南郡守向上報了當地富人資助貧民的名冊,武帝看見卜式的名字,記起了他,說: “這就是從前想捐出家財一半助邊的那人么?” 于是,武帝賞賜卜式,把四百戍邊人的十二萬給養錢歸他,卜式又把這些錢通通還給朝廷。此時,富豪之家都爭著藏匿錢財,只有卜式偏拿出錢來助邊。武帝于是以卜式為長者,因此特別尊顯他,以他作榜樣教化百姓。
最初,卜式不愿作中郎,武帝說: “我有羊群養在上林中,想要你去飼牧。”卜式才肯拜為中郎,他穿上布衣,著了草鞋去牧羊。過了一年多,羊長得很肥大且頭數也多了。武帝路過,見了這群羊,很稱贊卜式。卜式說: “不僅牧羊是這樣,治理民眾也猶如這樣。按照時令放養羊,不好的羊把它去掉,不使它帶壞羊群?!?武帝認為卜式是奇才,就拜他為緱氏縣的縣令。對其試用時,緱氏的人都稱道他,便遷升為成皋縣令,該縣繳納的漕糧最多。武帝認為卜式樸實忠厚,便拜為齊王太傅。
【鑒賞】 《卜式輸財言治》節自 《史記》八書之一的《平準書》?!镀綔蕰穼τ跐h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制、軍事等,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對漢武帝的窮兵黷武,表示了不滿之情。在本文里,作者一方面再現了卜式忠厚樸實,關心國事,有一定政治見解的形象,同時也反映了漢武帝多次攻擊匈奴以致費盡府空、民窮財匱的事實。
全文用倒敘筆法,著力寫卜式的所作所為。
首先,介紹卜式是以 “田畜為事” 的農村牧民。他待人寬厚,在父母去世后,即把田宅、財物全給了弟弟,自己僅帶百余頭羊上山放牧。經十余年,富而購田宅,又數次資助破產的弟弟。
其次,寫卜式關心國事。當朝廷數次出兵征討匈奴時,他愿捐出一半家產給朝廷以助邊。他認為“賢者宜死節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钡@一愛國行為得不到朝廷的理解,反被指為 “不軌”、“亂法” 之舉,并罷斥他的中郎之職。
再次,寫卜式捐資濟貧。卜式歸田,又從事田牧。在朝廷因多次用兵而造成財政空虛,貧民流離遷徙,無力解決之時,他又捐錢二十萬以濟河南貧民。從而,再次引起漢武帝對他的 “尊顯”,以風教百姓。
最后,寫卜式言治。他在上林苑牧羊,羊肥體壯。他在回答漢武帝的問話時,說: “牧羊如治民,一定要按規律 (法紀) 辦事,惡者除去,以免他敗壞群體!”充分表現了他的政治見解。所以,他在擔任緱氏令和成皋令時,均有善政。
全文選材典型,語言簡樸,以數則事例即顯現出卜式 “樸忠” 的形象與品質。
注釋
①匈奴:北方的少數民族,其領地為現在蒙古及我國內蒙古一帶。縣官:指朝廷,因著者不敢斥言朝廷,故假以縣官稱之。②欲言事: 想要申辯表白其冤情。③弘: 即公孫弘。西漢菑川 (郡治今山東壽光南) 薛人,字季,家貧,牧豕海上。少為獄吏。年四十余始治 《春秋公羊傳》。曾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以熟習文法吏治,被武帝任為丞相,封平津侯。④罷式: 罷免卜式中郎職。⑤外繇: 指戍邊。按規定,一人出三百錢,謂之過更。卜式得四百人戍邊之賞,可得十二萬錢。⑥屨 (ju): 草鞋。⑦緱氏:縣名,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⑧成皋: 漢縣名,即今河南汜水縣。漕最: 指漕糧最多。
上一篇:《史記·漢文帝除誹謗之禁》鑒賞
下一篇:《史記·齊桓公用管仲稱霸天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