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滹南詩話》新詩鑒賞
詩論,三卷,金王若虛撰。若虛(1177~1246)字從之,號慵夫,藁城(今屬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進士,官至左司諫、延州刺史。金亡,北歸鎮陽,隱居而終。
全書共八十九條,若虛論詩受到其舅父周昂影響,主張“以意為之主,字語為之役”。他認為思想內容是詩文統帥,語言文字安排應該服從內容,而內容又取決于作者的思想修養。
王若虛對杜甫、白居易、蘇軾作品頗為推崇。他在書中提倡“性情之真”和“事物之真”,認為:“哀樂之真,發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反對作詩“不求是而求奇,真偽未知,而先論高下,亦以自欺而已矣!”因此他贊美:“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白詩之所以能“與元氣相侔”,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真實的情感和客觀世界真實準確地表達出來。出于“真”,再作到“辭達理順,皆足以名家”。他反對過多地在形式上琢磨。對黃庭堅和江西詩派作了較多的批評:“詩人之語,詭譎寄意,固無不可;然至于太過,亦其病也。”“魯直(黃庭堅)開口論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處。而門徒親黨,以衣缽相傳,號稱‘法嗣’,豈詩之真理也哉!”“魯直于詩,或得一句,而終無好對;或得一聯,而卒不能成篇;或偶有得,而未知可以贈誰。何嘗見古之作者如是哉!”并對江西詩派的作詩“不二法門”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斥之為“特剽竊之黠者耳”。
因為朱弁長期在金羈押,其《風月堂詩話》在金國有較大影響,王氏也承襲了朱氏一些論點,但對朱氏為江西派的辯護之語,說他們“用昆體功夫而造老杜渾全之地”,則表示了不滿:“予謂用‘昆體’功夫,必不能造老杜之渾全;而至老杜之地者,亦無事乎‘昆體’功夫。蓋二者不能相兼耳。”這些表明了他比北宋末期一些斤斤于句法、字法的詩話作者的高明之處。
王若虛關于詩學的觀點在北方具有代表性,也表明北宋蘇軾的影響在北方文人士大夫中普遍存在。
此書有今人霍松林、胡主佑校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唾窗絨》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曲論·增定南九宮曲譜》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