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學說·崇富論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闡揚的貧富觀念。司馬遷在《史記》 中特辟有 《貨殖列傳》,記載古今以工商致富的奇才,如范蠡 (越王謀臣)、子貢 (孔子弟子)、魯人猗頓、巴寡婦清、蜀郡卓氏、宣曲任氏等,都富可敵國,與王者同樂。司馬遷形象地稱其為 “素封”,即雖無王侯之封爵而有王侯之富貴。他在這篇千古奇文中,還直接發表了自己對貧富的見解: “凡編戶之民 (士農工商),貧富相差十倍則卑下之,相差百倍則畏憚之,相差千倍則役使之,相差萬倍則奴仆之,這是自然之理。” 富人統治窮人,富國支配窮國,是自然之理。他還從更深刻的人性角度,揭示人類活動的本質: “求富是人之情性,人不用學就有這樣的欲望。所以,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奪旗,不避湯火之難,是因為重賞使之然。那些閭巷少年,搶劫作案,掘墳鑄錢,任俠使氣,借交報仇,不避法禁,甚至視死如歸,其實都是為了財用。而趙女鄭姬,化妝打扮,攜鳴琴,曳長袖,穿舞鞋,眉目傳情,暗送秋波,不辭千里,不擇老少,也是奔富貴而去。游閑公子,高冠巍峨,腰佩寶劍,車眾騎盛,不過是為了顯示富貴氣派。弋射漁獵,早起夜歸,踐霜冒雪,奔馳于山谷之間,不避猛獸之害,是為得到美味。賭博馳逐,斗雞走狗,必爭勝者,是看中輸贏。醫生及各類工匠技藝之人,絞盡腦汁,極盡能事,為的是報酬豐厚。官吏舞文弄法,偽造公文,不避殺頭之禍,不過是錢迷心竅。農工商賈奔波勞作,自然也是為了富貴。” 將士、游俠、美女、公子、漁獵、賭徒、醫生、方士、官吏,以及農工商賈,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盡管事業不同,名聲殊號,無一不是為 “富貴” 二字:“故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且擔心貧窮,何況小民百姓乎!” 這種直率坦誠,令后代自詡為 “安貧樂道” 的儒家學者感到非常難為情。但司馬遷對何以致富還是有高下之分的: “本 (農耕) 富為上,末 (工商) 富次之,奸富最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山林隱逸的恬淡,又老是貧賤,卻還喜歡空談什么仁義,這是一種羞恥。”
上一篇:文學·流派·山水詩
下一篇:經濟學·學說·崇本抑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