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春秋三傳
儒教經典。據《孟子》、《史記》說,孔子之時,世道衰微,禮崩樂壞,臣弒君,子弒父,天下大亂,于是他寫成一部一萬七千字的 《春秋》,隱寓褒貶,來 “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以此來打擊 “亂臣賊子”。孟子就曾經說: “孔子作 《春秋》,亂臣賊子懼。” 按照禮制,褒貶諸侯是 “天子之事”,孔子乃一布衣而行 “天子之政”,似有 “僭位”的嫌疑,據說孔子自己就曾經感慨: “后世知我者必以 《春秋》,罪我者也必以 《春秋》!” 但事實上,“春秋”是魯國史官所記史書的名稱,孔子不過是借用魯國舊史,編成一部講義,拿來教授弟子。孔子編定的這部魯史講義,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擱筆,按照年代順序,共記載十二公 (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后來司馬光編寫 《資治通鑒》,也是采用編年的形式,而且是接著 《春秋》 寫下來的。據說,孔子寫 《春秋》 時,從不公開發表自己的評價,而是將褒貶隱寓在字里行間,這種“書法” 就被后人稱為 “春秋筆法”。遺憾的是,《春秋》 經文過于簡略,總共只有一萬七千字,實際上只是一篇講義提綱,僅具綱目而無史事過程。例如,《春秋》魯隱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這種簡略的敘述,類似報紙的標題,宋朝宰相王安石就稱其為 “斷爛朝報”。東漢學者桓譚早就感嘆,這樣一部 《春秋》,如果沒有詳細注釋,圣人就是閉門苦思十年,也會不知所云。于是,在孔子死后,就陸續出現了三部注釋 《春秋》 的著作,就是被稱為 “《春秋》三傳” 的 《公羊傳》、《谷梁傳》和 《左傳》。《公羊傳》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著,此書以問答體的形式,逐字逐句解釋 《春秋》,來發揮所謂 “微言大義”,如 “大一統”、“尊王攘夷”等等,是漢代欽定的官方神學,董仲舒就是以 《公羊傳》 中 “《春秋》大一統” 的思想來論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正確性的。《谷梁傳》相傳為戰國時魯人谷梁赤著,據說他與公羊高曾同在子夏門下學習儒教經典,此書體例與 《公羊傳》 相近,也是以闡發 “微言大義” 為特點,但比較審慎、樸實,主張 “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 等等,在漢代也是官學。《左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太史左丘明所作,其特點是述事為主,即以春秋史實來注釋 《春秋》,使讀者對經文所載之事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清清楚楚,如上引 《春秋》 隱公元年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公羊傳》說: “克之者何? 殺之也。殺之,則何為謂之克? 大鄭伯之惡也。”《谷梁傳》說: “克者何? 能也。何能也? 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 都是在 “克”字上做文章,而《左傳》 卻詳細敘述了鄭莊公與其弟共叔段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最后兵戎相見的全過程,史料價值很高,所以深受學者喜愛。西晉名將杜預自稱有“《左傳》癖”,在戎馬倥傯之際總是隨身攜帶著一部 《左傳》,最后將其心得編為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以孔子修《春秋》是代王立法而稱“素王”,“左丘明闡明《春秋》 之法,實為 ‘素王’之佐,故稱為 ‘素臣’”。從此,《左傳》的地位就迅速提高,到唐代遂與 《公羊傳》、《谷梁傳》 同時升格為經,合稱 “《春秋》 三傳”。近代康有為以 《公羊春秋》來鼓吹維新變法,斥 《左傳》 為“偽經”,說是劉歆為王莽篡漢制造歷史根據而偽造的假貨,學界嘩然,聚訟紛紜,現在也還是一樁懸而未了的公案。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明太祖
下一篇:哲學·論著·春秋繁露